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统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特征

传统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特征   清 1 造境 工笔花鸟画也讲究主观意识的倾注和画面深层意境的营造,工笔花鸟画表现人的主观精神总是以自然的面貌、以画面的生趣来呈现。无论是格法严谨的黄家体,或是徐熙的野逸旷达,或是崔白的萧散风骨,风格各异,都是把真切具体的形态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都能感受到对生命的爱恋之情。 中国画要求在作画之前,应该对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以及位置的经营要考虑成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指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工笔花鸟画创作讲究情景交融,意趣高雅,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处理好以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关系,营造出工笔花鸟画引人入胜的意境。工笔花鸟画是长于抒情的,往往借助联想与想象构筑充满感情色彩的意境追求画外情、画外意,笔墨和色彩的节奏正是画家饱满的情绪理想的追求,艺术修养和品味就反映在画里了。 对于艺术家创作来讲,作品加工手段的高低决定了意境的表现,巧夺天工的构思描绘和独具匠心的画面处理,将独特的审美追求经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工笔花鸟画意境的表现,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创作表现方法等一系列内在功力的结果,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提炼,要求作者苦心经营,精工制作,达到匠心独运的艺术效果,谓之高度意匠。立意与形式确定后采取相应的构图方式如圆形构图、三角形构图、V形构图、字形构图、S形构图等。以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净化画面中的各种构成元素,如区分物象均衡、对比、节奏、变化统一、主次、虚实、前后、藏露等巧妙的经营位置,以有求无,无限寓于有限中,从而营造象外之境。 2 造型 中国画造型是人们主观上对自然物象的形进行概括、提炼和再造之后形成的艺术形象,用中国毛笔的书写笔法表现出来,呈现出中国画特有的点线结构。早期中国古代人物画就出现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线描形式,到后来人们总结出“十八描”等以线条来表现中国画独特的结构形态的造型。《尔雅》里云:“画,形也”。工笔花鸟画的工整细致本身就以严谨的造型来构造画面的。传统工笔花鸟画在造型上侧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求以中国特有的笔墨线条,自觉地成为审美情感的形象与意象写照。笔墨作为传统的书写工具,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物象的形貌、骨法、质地、情态和神韵。那种用笔时经提、按、顿、挫、藏锋、回锋、复笔等动作,加上毛笔或干或湿,使得点、皴、擦、钩、斫等用笔用墨技巧在传统工笔花鸟画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些能表现形态各异的带有力量感和节奏感的线条,是画家个人性情、审美意趣的象征,是画家内心心灵的流露和真实情感的抒发。另一方面,要求主体物象的形与神相结合,情与景交融。顾恺之云“以形写神,即神从形生,无形,则神无所依托。工笔花鸟画讲究“以形传神”“以神达意”的思想境界,形是事物的外在表象,神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形”与“神”是对立统一的,但不是对等的。张彦远如是说:“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形刻画的再逼真,缺乏气度和神韵,也只能是“神气与之俱变”。所以绘画中更强调“当不惟其形,惟其神也”。 工笔花鸟画由于在思维方式、处理手段、观察方法、审美角度上与西方绘画存在差异性,而不能像西方绘画那样绝对的写实,即追求描绘对象的逼真性。中国工笔花鸟画的非写实性是服从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审美趣味的。工笔花鸟画的非写实性并没有完全摒弃“形”的因素,画面中的具体形象,是符合工笔花鸟画独特的“意”象美。 3 赋色 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比较重视物象本身的固有色,不拘泥于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与西方着重于光源的冷暖和明暗设色发式形成鲜明对比。色彩的表现就是色与物、色与形、色与墨、色与色之间的调和。我们从大量传统工笔花鸟画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色彩运用的特性主要受到下面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随类赋彩”是中国古代画论“六法”中提到的关于中国画着色的理论,它指的是在观察自然时将物象的色彩归成类别,在“气韵生动”的前提下进行赋色。如赵佶的《五色鹦鹉图》中用白色表现的杏花、宋人的《蜡嘴荔枝图》中用胭脂表现的荔枝、宋人《琵琶山鸟图》中用赭石和藤黄表现的枇杷等,虽然不是逼真的写照,但没有脱离“类”的基本色相。在固有色的基础上去求变化,不过分强调物体在光的照射下色彩所产生的复杂变化。着重从结构本质上去认识事物的最本质特征。虽然中国画的色彩的着色方式以“随类赋彩”入手,但却常有极强的主观意识,色彩的情感性和装饰性占很大因素。另一方面勾皴点染作为入手的技巧训练,如同我们学习中国功夫要先学习蹲马步,学唱戏曲的要学习说唱练坐打,学习舞蹈的要学习形体训练,需要从素描的练习开始一样。只要学习工笔花鸟画都要在初学阶段学习的一整套内容。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笔力未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