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何氏消肿止痛散和硫酸镁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何氏消肿止痛散和硫酸镁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何氏消肿止痛散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外敷何氏消肿止痛散治疗,对照组采用外敷50%硫酸镁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敷何氏消肿止痛散治疗静脉炎效果优于外敷50%硫酸镁,是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输液性静脉炎;何氏消肿止痛散;外敷法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39-02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由于静脉输液引起的浅表静脉局部炎症,是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性反应。[1]也可由于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同一根静脉反复穿刺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2]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了住院治疗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增加了难度。但是国内目前调查显示,静脉输液的患者近80%发生不同程度静脉炎。[3]在我院一二病区住院病人并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本文就采用外敷何氏消肿止痛散治疗静脉输液引发的输液性静脉炎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治疗静脉炎中的效果,为临床防治输液性静脉炎提供实验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输液性静脉炎患者60例, 男25例,女35例,年龄45~81岁,平均69.5岁。使用静脉留置针24例,输抗菌素类药物外渗10例,输?-七叶皂苷钠12例,输甘露醇12例,其它药物2例;滴注速度40-60滴/分钟,注射部位:上肢静脉滴注52例,下肢静脉滴注8例。炎症面积最大12×4cm,最小2×1cm,平均4×2cm。或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2-18cm。两组性别、年龄、输液器材、静脉炎程度及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静脉炎的分度
参照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将静脉炎分为4级: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脓液渗出[4]。
1.3 分组
将60例患者按床位单双号随机分成两组,采用患处外敷何氏消肿止痛散方法30例为治疗组,采用患处50%硫酸镁局部湿敷方法30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及静脉炎程度及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60例中,1级12例,2级20例,3级28例。
1.4 方法
1.4.1 治疗组:外敷何氏消肿止痛散。何氏消肿止痛散系何氏秘方,院内制剂(药物组成:当归15g、赤芍9g、川芎9g、红花6g、乳香6g、没药6g、木香9g、青皮9g、牛膝9g、延胡索9g、血通9g等),干燥,粉碎成最细粉,全部通过 6 号筛,混合均匀,灭菌,分装成每袋 50g,将白酒加入适量药粉中搅拌,再加入温水搅匀,以50%白酒与食用水按1∶1比例将药粉调成糊状,加盖密闭后备用,每次10g,在静脉输液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或局部渗液肿胀部位,外敷药物面积为比红肿部位宽1cm,厚度约为0.4cm;在穿刺静脉处,避开直径约1cm针眼区域。油纸覆盖,绷带,胶布固定。保持24小时,每天1次,3次为1个疗程。使用过程中若有皮肤发红或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者停用,孕妇慎用,皮肤破损者禁用。本组患者因为住院开始治疗都要在骨折患处皮肤外敷消肿止痛散,未发生过敏反应的才会选择继续进行外敷该药治疗输液性静脉炎,所以未发生皮肤过敏情况。
1.4.2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浸湿6-12层纱布直接外敷患处,用保鲜膜覆盖,胶布固定,加热水袋保持温度,每日三次,每次连续湿敷1h,连续3d。[5]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用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及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消失,静脉弹性恢复,血管通畅;显效:用药后局部灼热、疼痛消失,红肿消退面积≥80%,有效:用药后局部灼热、疼痛减轻,红肿消退面积?80%,条索状静脉变软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6]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0例中,治愈11例(36.7%),显效14例(46.7%),有效4例(3.3%),无效1例(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