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4Ps模型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探析.doc

创造力4Ps模型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造力4Ps模型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探析

创造力4Ps模型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探析   [摘 要]从创造过程看,首先是发现问题,其次才是解决问题。由于受中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提问能力非常低。课堂提问分为四个层次:接触创新题、体会创新题、模仿创新题、探索创新题。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创造,同时也要根据学生能力、兴趣以及问题难度及时进行指导。 [关键词]创造力4Ps模型 大学课堂教学 学生课堂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97-03 长期以来,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整体来看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因为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课外学术性活动等角度来展开讨论的,对课堂教学关注不多。尽管我们也非常赞成并提倡学生通过这些环节或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但对于很多财经类学校而言,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不多。同时,有机会参与课外学术性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当有限。即使是那些有幸参与的学生,其投入的时间、精力,仍然无法与课堂学习相比。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首先运用创造力4Ps模型讨论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内涵与特点,然后从课堂提问环节说明了促进学生课堂创新的方法。 一、大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对于创造力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模型,一个简单且比较全面的创造力模型是由美国市场营销专家Couger和Ambile提出的4Ps模型。按照这一模型,创造力包括:创造者(creative person)、创造性压力(creative press)、创造性过程(creative process)和创造性产品(creative product)4个部分。其中创造者是提出新颖思维或方式的人;创造性压力是创造者进行创造的工作环境,它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创造者创造;创造性过程是创造者如何提出对问题的突破性理解;创造性产品是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成果,可以是实物性产品,也可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新颖方法,或者认识世界的新颖观点。 利用这一模型,Ng(2004)讨论了课堂创造力问题。他提出,课堂创造力是一个创造性教师(创造者)构建利于创造的课堂气氛(创造性压力),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创造性过程),并提出创造性产品的过程。按照这一思路,他从学生角度把创造性课堂的特征归纳为:学生是意志自由的人,是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决策的自主学习者;学习是一项挑战性任务,其本身就是目的;在学习中冒险和犯错误时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同时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敬业的教练、经验丰富的导游、启蒙的学者、聪明的法官、智力的催化者”。Ng的观点虽然有助于我们从创造力角度理解课堂教学,但Ng本人从事的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因此他讨论问题更多是针对中小学教学实践。这一点可以从其提供的教学案例看出,在9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中3个是小学教学,4个是中学教学。由于大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存在巨大的差异,利用Ng的理论来讨论大学课堂教学,难免存在一些局限。这主要表现为:1.对知识本身蕴含的创造性过程关注不够。其表现为在讨论中没有把知识本身的构建作为独立的创造性过程,而是把它蕴含于学生参与的创造性过程,或学生的知识运用之中,即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做出了创造性产品。这容易让学生形成误区,即如何得到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运用,从而淡漠知识创新。2.对教师的创造性产品关注不够。其表现为在讨论中很少提到教师的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产品往往是学生的成功。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本身就没有独立的创造性产品,或者教师的创造性产品不重要。 事实上,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相应的,课堂创造力既包括“创造性教”,也包括“创造性学”两个方面。前者指教师作为创造者,不仅要构建利于创造的课堂氛围,而且要把课程知识本身作为创造性产品,运用文字、图形、符号等,通过提问、解答等再现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后者指学生作为创造者,通过参与课堂内外的创造性过程,理解和运用课程知识。这一内涵强调:(1)课程知识本身可以是独立的创造性产品,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运用,也要重视知识的构建。(2)提问、解答是创造性过程的重要环节。(3)师生都是创造者,教师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创造,而且自身也要创造。创造性教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不能“单纯记忆、照本宣科”;创造性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不能“鹦鹉学舌、机械模仿”。而达到以上要求的基本方法只有课堂提问。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与层次 对于课题提问的作用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促进学生课堂创造的角度来说,它的作用首先是“示范效应”。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解题导向”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