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代《汉书·艺文志》探究专书综述
历代《汉书·艺文志》探究专书综述 摘 要:《汉书
关键词:《汉书 历代研究 专书综述
一、《汉书
东汉班固依刘歆《七略》体例编纂《汉书
班固遵循《七略》的图书六分法,在《汉志》中删除了《七略》中的辑略,保留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并将辑略中的大小序作了删简分列于六略38种之后,同时删去《七略》中的解题,只存书目。《汉志》对《七略》中重复著录和归类错误的图书加以改正,增补了西汉末年《七略》未收的扬雄、杜林、刘向等人的部分著作。《七略》虽亡,幸有《汉志》的保留,使后世还可知其概貌。
二、东汉至隋唐时期
对《汉志》的研究始于给《汉书》作注。《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自《汉书》问世以来就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汉书》字义深奥,极为难读,因此给《汉书》作注就显得非常重要。《后汉书“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在现存的《汉书》古注中,服虔、应劭两家应为最初的注解家。此后给《汉书》作注的人更多,如伏俨、刘德、如淳、张揖、孟康、苏林、晋灼、臣瓒等人,虽然他们的注解现在大多已亡佚,但他们开创了给《汉书》注解的风尚,为后来颜师古的《汉书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颜师古的《汉书注》是唐代注解《汉书》的集大成之作,他征引前人注解之作,增删补缀,融会贯通。颜师古对《汉志》的注解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谬说,删除讹误,对旧注进行补充完善。如:“《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颜师古注曰:“苏林曰:东海人,为博士。晋灼曰:《儒林》不见。师古曰:苏说是也。嘉即京房所从受《易》者也,见《儒林》及刘向《别录》。” (2)对疑难字词进行训诂解释。如“诸子之言纷然?乱”,颜注曰:“?,杂也。”(3)对《汉志》体例进行说明。如“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班固自注“入刘向《稽疑》一篇”,颜注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
颜师古对于《汉志》的注解内容以释名物、注音义为主,这为后世扫清《汉志》阅读障碍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清人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评价说:“自颜监注行,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
而陈国庆认为颜注《汉志》虽精于训诂,但却不注重学术流派的传承。这说明颜师古疏略了《汉志》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颜注的主要目的是给《汉书》作注,因此对于《汉书》著录的其他特点没有深刻剖析,比如古籍亡佚情况等,这是其缺陷所在,也是时代使然。但这都没有阻碍颜注《汉志》成为后世通行版本,足以证明颜注《汉志》在学术界的地位。
三、宋元明时期
宋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是研究《汉志》最早的专著,此外,郑樵《通志
王应麟因颜师古注解《汉志》颇为省易,仅对书中姓名、时代、音义和若干名物进行注解,而考证甚少,且多有错讹之处,所以他仿照《经典释文》之例,首先摘录《汉志》语句,下列古书加以考证,如《汉志》“朕甚闵焉”,王应麟注曰:“《孝武纪》元朔五年夏六月,诏曰: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刘歆书又云书缺简脱。”王应麟考证以经书为主,同时缺少辨伪,这是其瑕疵之处,“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亦限于时风众势,遂致所考汉人传经源流,未能明晰”。但作为注疏《汉志》的有力之作,其价值不可低估,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元、明两代的学者对《汉志》的研究不多,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偶有涉及,但论述寥寥。
四、清代对《汉书
随着清代“乾嘉学派”的兴起,考据之风大盛,目录学乃至《汉志》受到清代学者高度重视,金榜甚至说:“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整个清代研究《汉志》的学者很多,如章学诚、齐召南、王念孙、沈钦韩、周寿昌、朱一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学识研究《汉志》,使《汉志》在学术上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王先谦《汉书补注》是清代研究《汉书》的代表性著作,也是继颜师古注《汉书》之后又一次注释《汉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在补注《汉书的注解,根据不同的版本对比匡讹。其注释体例为:首列《汉志》原文于上,次列颜师古注,再将自己的补注列于下,以“补注”二字标示新注。但是,由于假借众人之说而创见不多,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王先生之缺点,是各注家之精华,如钱大昭,周寿昌诸人,采摭均有未备,且剪裁截合,往往与作者本义相违背”。
章学诚则在《校雠通义》中对《汉志》的分类编排体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章学诚认为“古人之申明流别,独重家学,而不避重复著录明矣”,于是提出了“互著说”、“别裁说”。同时章学诚提出:“善法是举,本末兼该,部次相从,有伦有脊,使求书者,可以即器而明道,会偏而得全。”《校雠通义》中对《汉志》研究的单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