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和特点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和特点研究 什么是幸福,如何衡量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很多学科都对其进行过探讨。可是,从来都没有哪个学科能够像心理学这样专门开辟出一个全新的领域来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共同撰写的《积极心理学导论》(2000)为标志,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积极心理学。特别是,由塔尔-夏哈尔博士(TalBen-ShaharPh.D.)主讲的《哈佛幸福课》(原名为《积极心理学》),经网络公开课介绍到中国以后,迅速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幸福”一时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幸福很多时候并无确切而统一的标准,它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已(主观幸福感),具有个体与文化差异。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各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模式的转变,仅仅通过物质的满足程度、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已经不能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标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活质量的标准中应该考虑主观因素[2]。而主观幸福感正是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近年来,大学生人际冲突加剧,辍学、厌学等现象司空见惯,自杀现象也屡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了解当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有助于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某高校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23人,女生170人;文史类专业179人,理工类专业114人;大一72人,大二97人,大三46人,大四78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对甘肃省某高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由Fazio在1997年编制,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性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3]。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越高。量表包括6个因子: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以及松弛与紧张(RT)。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均分为21.09(大于18),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在中上水平,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所处环境较为满意。“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3.92±0.55)、“对健康的担心”(3.8±0.76)、“精力”(3.48±0.71)、“忧郁或愉快的心境”(3.59±0.68)以及“松弛和紧张”(3.43±0.65)等维度的均分都高于中等水平(3分)。但是,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2.87±0.61)维度上低于中等水平,反映出大学生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P0.05)。
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表5反映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不存在差异(P0.05),其中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稍高于其它年级,而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相对于其它年级最低。
三讨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专业差异,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与郑雪等的结果不同,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学科差异[4];与尹海兰的研究结果相反,她认为理工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这可能是由于抽样方法不同或抽样对象的构成不同造成的。文史类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较小、娱乐活动较多,理工科学生实验课程较多、生活相对单调,但是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情况相对好于文史类学生。因此,研究结果的不同,需要考虑抽样对象中文史类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的比例是否适当,所在学校和地区的就业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城市大学生在总体和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