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PDF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May. 2017 / No. 3/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 * 郗浩丽 a [摘 要]  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过渡现象-潜在空间”理论是继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之后对人 类本质的又一种表述,在精神分析领域影响深远。后继者们分别从个体发展的理论延展、领域多样化 的延展,以及理论的整合与解析三个方向发展这一理论。个体发展的理论延伸到了青少年期以及成人 期的正常与异常发展;多领域的延展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来自人类学实证研究的支 持与批判;理论的整合与解析表现为多学科研究支撑的对于过渡现象功能与变迁的理论总结,以及奥 格登对于“潜在空间”的现代解析。 [关键词]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过渡现象;潜在空间 一、 引言 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1896—1971)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郭本禹,2006;郭本禹,2009;徐萍萍,2008)。他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中间学派的代表人 物,他的客体关系理论独树一帜,专注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并影响着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心理学研 究。他的理论建树,诸如“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等等,不仅被专业 人士,而且被西方社会的普通大众广为接受和应用。在这些理论中,最具盛誉的是他的“过渡客体” (transitional object) - “过渡现象”(transitional phenomena) - “潜在空间”(potential space)的理论。同 为当时领军人物的安娜·弗洛伊德(A. Freud)认为:“‘过渡客体’征服了整个分析世界”(Rodman, 2003,p. 323)。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奥格登则认为,“潜在空间”这一概念是温尼科特提出的“最为 重要,同时也是最难理解的观点”(Ogden,2015,p. 163)。 早在1951年,温尼科特就在一篇名为“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的论文中提出了相关理论,20年 后,在他去世那年出版的著作《游戏与现实》(1971)中,他又重新发展了这个主题。他提出,过渡客 体是儿童的第一个“非我”(not-me)所有物,通常是一个温暖柔软的物体,比如:一块柔软的毛毯、一 件旧的衣服、一个玩具或熟悉的声音等,它能让儿童保留母亲的气味,让儿童想起母亲在场时的一些 平静时刻,或有着同母亲的慰藉相联系的特征。过渡客体象征着母亲和孩子在时空上的联结,也代表 ∗* 心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210097。本研究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190003) 资助成果。 097 了孩子最初对于象征的使用以及最初的游戏经验,直到它不再被需要而被抛弃。儿童在精神现实和物 质的客观现实之间的中介地带使用幻想、想象和错觉,通过游戏场这一过渡的空间,逐渐发展出人际 交往的能力(王国芳,2012)。对过渡客体的使用属于“过渡现象”,通常过渡客体会过时,但过渡现象 却会持续一生,它属于体验的中间领域,即内部现实和外部生活两者中间,为连接内部世界和外部世 界提供了桥梁。温尼科特认为,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还存在第三个世界,即“潜在空间”或过 渡空间,也是对于成人而言的文化空间。在这些观点发表之前,精神分析文献还从未表述过介于内在 和外在之间的空间。弗洛伊德提出了从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发展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从出生到成熟的 过渡,但没有关注过渡过程本身。克莱因关注于内在世界和婴儿的幻想,对于外部世界的影响没有给 予足够的重视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