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说课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数的概念说课教案

说课课题:导数的概念(第三课时)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选修Ⅱ)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说课教师: 1. 本节内容: 《导数的概念》分“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四个“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导数概念的导数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多章节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学情分析】 1. 有利因素: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函数极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目标分析】 1. 教学目标 .②掌握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领悟极限思想和函数思想;提高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 教学重、难点 【确定依据】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 重点:导数的定义和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 难点: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突破】本课设计上从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模型出发,由特殊到一般、从具 体到抽象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学习导数概念;把新知的核心“可导”和“导数”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利用转化的思想与学生已有的极限知识相联系,将问题化归为考察一个关于自变量的函数当时极限是否存在以及极限是什么的问题. 四、【教学法分析】 1. 教法、学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类比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数学再发现过程 (一)教学环节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 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引 入 提 出 问 题 【回顾1】 当运动员从10米高台跳水时,从腾空到进入水面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速度是不同的.假设t秒后运动员相对地面的高度为:,问在2秒时运动员的瞬时速度为多少? 【回顾2】 已知曲线C是函数的图象,求曲线上点P处的切线斜率. 【思考】对瞬时速度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问题瞬时速度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问题 类 比 探 索 形 成 概 念 ①归纳共性 揭示本质 研究 对象 本质 具体例子 物体运动规律 =h(t) 物体时 的瞬时速度 求位移 增量 求平均 速度 求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的极限 曲线 y=f(x) 点处切线的斜率 求纵坐标 增量 求割线的斜率 切线的斜率 割线斜率的极限 一般情形 函数 y=f(x) 处的变化率 ? ? ? ? ? ? 【师生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表格为载体为师生、生生互动搭起积极交流的探究平台.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参与,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小组加以指导.探究后,共同归纳得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方法、本质、思想上都有相同之处.一个是“位改变量与时间改变量之比”的极限,一个是“之比”的极限如果舍去的具体含义,都可以瞬时速度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问题y=f(x) 在点到+之间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问题,也就是怎样计算函数在点处的变化率? 引出导数定义后,回归问题情景,反思概念的“原型”“切线的斜率”、“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本质处的变化率 =,并对猜想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后,引出 定义1:(函数在一点处可导及其导数) 用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利用瞬时速度③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 【探讨1】 怎样判断函数在一点是否可导? 判断函数在点处是否可导 判断极限 是否存在 【探讨2】导数是什么? 描述角度 本 质 文字语言 瞬时变化率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切线斜率) 组织学生阅读“导数”定义,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可导”与“导数”交流探讨,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挖掘这些概念之间的深层含义. 分析导数的本质y=x2在点处的导数. 让学生类比瞬时速度的问题,根据导数定义归纳出求函数在点处导数的方法步骤: (1)求函数的增量; (2)求平均变化率; (3)取极限,得导数. 学生动手解答,老师强调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对诸如忘写括号的现象加以纠正. 用定义法求导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有了可导这个逻辑基础,导数成为可导的自然结果,求导数的方法则是对导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有利于重点知识的掌握. 本题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在学生建立起导数概念,明确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之后,进行强化训练, 渗透算法思想,加深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强化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引 申 拓 展 发 展 概 念 利用例1继续设问,函数在处可导,那么,,这些点也可导吗?从而引申拓展出定义2:(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