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医学,医疗
李培生名老中医经验集
精勤博学的伤寒学家李培生
李家庚李家康整理
编者按: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专家,著述丰硕,曾多次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伤
寒论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并著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等三部伤寒学专著,公开发表学
术论文80余篇。本文对李氏在伤寒学术研究上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若干伤寒学
术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确属发前人所未发。对其学宗仲景、旁及百家的治学
态度和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李
氏读书注重源流,探幽索微,教学中对六经辨证的实质强调多种学说的综合应用研究和密
切联系临床实际,提出了六经辨证十法,论述了六经之病与证的关系,辨析了六经证治之
异同及常与变,探讨了合病与并病的五种证治规律、六经证候的传变及标本学说的临床应
用、伤寒与杂病的关系、伤寒与温病的关系等等。
李培生教授家学渊源,且谦逊好学,除自幼精勤博览,师事百家外,并曾遥从上海近代名
医恽铁樵先生函授学习,深得其传。不仅治学严谨,在中医各科基础理论方面功底深厚,
卓有建树,而且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学家。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迄今已
60余年,一生奉行“精”、“诚”二字,积累了极为宝贵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脏腑辨
证,对内、妇、儿科疾病,疗效确切,每起沉疴,深受患者爱戴。本文从10个方面对李
氏的临证特色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总结,并介绍了李氏常用验方五首,用药平
正通达,剂小效宏,颇能启迪读者心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
———荀子《劝学》李培生,字佐辅,湖北汉阳人,1914年1月1日生。世以医为
业。父亲李席之系前清邑庠生,通晓诗文,精通医理,善治内、妇科杂病,名噪一方。李
氏幼承庭训,6岁起从父习文,诵读《四书》、《五经》类,兼读医学启蒙书,如《濒湖
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年岁稍长,即攻读《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文史书
籍。因家学熏陶,立志于医,其父始授以医学经典,旁及各科。
第三卷15715岁时其父病逝,便独自悬壶于汉阳古城,此期间一面济世行医,一面自
修深造,并遥从上海名医恽铁樵先生受业,时达两年。抗战爆发后,武汉沦陷,避难返
乡,受聘于汉阳官桥李家集安怀堂药店坐堂行医,外感、内伤、妇人、小儿诸疾,无所不
治。李氏治病,效力专宏,勿论贵贱长幼,一律平等,待人谦和,仁慈博爱,四方以疾迎
候者,几无虚日,遇人邀诊,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建国初期,李氏曾在汉
阳索河联合诊所与柏林联合诊所供职,负责中医诊疗业务。1957年被推荐到湖北省中
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学院前身)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一年,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先
后担任过《内经》、《温病学》、《内科学》、《伤寒论》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李氏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中医古典医籍,明清八大家的临床书籍如喻嘉言的《医门法律》、李士材的《医宗必
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张石顽的《医通》、叶天士的
《临证指南医案》等对其也有深刻影响。
李氏治学勤勉,学识渊博,熟知中医经典,尤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殚精竭虑,不遗
余力。他认为《伤寒论》之重要贡献在于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医学著作,
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而且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
疗的一般规律。书中所载方药,尤其是许多常用的有效方剂,经过长期的实践考验,至今
在临床仍行之有效,有些方剂正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课题,并取得许多成果。对伤寒学
术的研究,他主张突出辨证论治这一重大主题。他说六经辨证的主要依据来源于六经中
病、脉、证、治等方面,故《伤寒论》每篇首载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六经病证,是
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及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
势等加以分析、归纳,辨为某经病证,进而厘定其有效的治法和方药,此乃《伤寒论》的
主要内容,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研究过程中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但又不以此为局
限。由于《伤寒论》在中医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历代伤寒注家繁多,迄今为止不下数百
家,仁智之见互异,学者当有所侧重。李氏认为伤寒研究的首要关键,还是在于忠实大论
原文,逐字逐句弄通其原义,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结合前人的经验,然后综合分析,深
刻理解,融会贯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他提倡博览群书,
师事百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