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快乐秘笈――超然物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快乐秘笈――超然物外

苏轼快乐秘笈――超然物外   提起苏轼,中国的读书人没有谁不知道他。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可以用两个字来评价,那就是“不朽”!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独一无二”!他的人生正如他的号“东坡”一样,一坡又一坡,而且大都是下坡。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一贬再贬,可以说是中国贬谪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苏轼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于他大量的文学创作、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而在于他于困境中修炼而成的“超然、乐观”的人生智慧。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他感动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可贵之处。正如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一、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 “超然”是苏东坡密州任上的思想精髓,并成为他日后身处逆境的精神支柱。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繁华的杭州来到山东密州这片贫瘠的土地,政治失意,生活困顿。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找到人生的快乐之道?苏轼在《超然台记》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 超然物外,体现了苏轼置身逆境的旷达心态和超越意识。尚永亮在《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一书中评价:“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 (一)超越外物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苏轼《超然台记》)物之有尽,而人欲无穷,“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列子》卷七),这些近乎疯狂的贪欲,最终会让人失掉心性,“是谓求祸而辞福”。正如《庄子“今世之人,居高官厚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祸哉?”苏轼审视人生的忧乐、福祸等辩证关系,为当下人生找到一条不累于物的价值取向。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以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苏轼《超然台记》)。“游于物之内”,人易被口腹所役、名利所驱,人异化成物的奴隶,便“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浮沉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返,亦莫自知也,而达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耶?”因此要使人达到“无所往而不乐”的境界,就应该“游于物之外”。 (二)超越自我 “游于物之外”,即超然物外。只有淡化对物的欲望,泯灭万物之间的差别,等齐贫富、美恶、福祸、忧乐等,才能“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非必怪奇瑰丽者,?糟啜漓,皆可以醉,果疏草木皆可以饱。”(苏轼《超然台记》)万物的差别性消失了,苏轼消除了分别心,忘记了自我。《庄子“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唯有“丧我”,“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同万物”、“道通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也即“心斋”、“坐忘”必然要达到的“虚明”、“大通”境界;唯有“丧我”,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游心于淡”、“游于无穷”,达到心灵和精神的绝对自由――“逍遥游”,从而达到“至人无己”的最高境界(《庄子 超然物外绝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苏轼在经历了磨难后超越困苦超越自我才拥有的。“超然物外”蕴含着苏轼超出常人的大智慧: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营养,“超然物外”思想明显受庄子的“齐物我”哲学观的影响,也渗透融合佛道淡泊虚静的人生理念,体现出智者的灵动与达者的圆融。其儒家的用世之心一直未泯,展现出一种热爱人生的入世情怀。济之以苏轼独有的人生修养和人生经历,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 董仲舒说:“圣人何其贵者?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说:“东坡一生在政治上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在新党与旧党斗争的漩涡中,几经沉浮。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罪贬黄州对苏轼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苏轼《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1094),吕惠卿等人诬告苏轼“讥斥先朝”,苏轼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