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莎·朋格 交叉点上艺术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莉莎·朋格 交叉点上艺术家

莉莎·朋格 交叉点上艺术家   1968年莉莎?朋格结束奥地利的维也纳平面设计教育与研究项目(Graphische Lehrund Versuchsanstalt)后,作为摄影师,为彼得Peter Weibel,策展人、艺术家、理论家,曾任Ars Electronica与ZKM主席)、维也纳行为派两员主将奥图Otto Muehl) 和赫尔曼?尼奇(Hermannn Nitsch)等艺术家工作。1974-78年她生活工作在美国和墨西哥,在那里用借来的摄影机制作了第一部电影。返回维也纳后,她拍摄了一系列获得极大影响的实验超八电影,比如《纪念物》(Souvenir,1981)、《存在的潮流》(Tendencies to Exist,1984),以及出现在2007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的《符号学鬼魂》(Semiotic Ghost)等。 多种源流交叉点上的艺术家 莉莎“了解德语/德国人”(Knowing German)的公众教育项目中她的电影《符号学鬼魂》就是作为其中一部分启发参与的公众,配合其他事件的发生;她所创立的Sixpackfilm网站和系列活动、电影展成为了独立电影人的节日;她在70年代倡导建立了维也纳郊区的庆典式的民族志服装跳蚤市场。 莉莎?朋格与维也纳行为派交好,尤其与奥图――这位自称“行为艺术之母”的艺术家――已经取得的国际性权威。类似起点、走不同的道路,能否说明艺术源流发展的其他可能性? 奥地利前卫电影(Austrian Avant-garde)在实验电影与纪录片的探索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已受到国际的承认,威尼斯影展、戛纳影展经常可以看到这支源流中的艺术家。莉莎Peter Tscherkassky都是这支探索力量的中坚。早期的有Peter Kubelka(见访谈部分)和Kurt Kren,近期有Michaela Grill和Siegfried Fruhauf等青年艺术家。 最为重要的是她引用了维也纳学派的学术传统――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入艺术,比如具体方法上使用了田野调查、分类和比较分析法之类的惯常被认为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学术研究方法。很多作品主题比如身份、旅游、移民也是人类学/民族志(Ethnology,Ethnography)所关注的。这种方法是否会抑制“艺术直觉、感性的探索”,用知识压制了艺术?这是个疑问。 我们自身的无知 “我们自身的无知”始终是莉莎――电影看成另一个真实。她最早的电影《电影――幻觉练习I》(FilmAn Exercise in Illusion I,1980)――一部模糊了几乎所有关于旅游的概念的游记电影。到底旅游的是相机?镜头?还是布景?电影的核心和电影幻觉的重点在于运动(motion)――三分钟晃动的沉默,超八拍摄的威尼斯,一个晃动的船的视角――甚至可能是从不同的船上拍摄的――记叙了变化光线下,相机的运动和外界的运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不知道在看什么?电影幻觉的本质总是在强迫我们认为知道所看到的一切,尽力将我们希望的旅行故事强加到正在观看的内容上。《电影――幻觉练习II》(1983)使问题变得更加的复杂。相机似乎安在一个开动的火车前面,视野中不断掠过的风景/布景和左上方的彩虹――显得有点奇怪却依然是一个常见的电影镜头。一个手很快的伸进来移走了镜头前有着彩虹图形的透明薄膜,彩虹消失了,打破了连续的“田园―火车―彩虹”故事。接下来,等画面暗下来,似乎往回倒片(也许是火车倒车)等到光线恢复到能够清晰看清时,左上方又出现了彩虹,但这时的彩虹还是“真的”吗?1996年的《过客/通道》(Passages,12分,35mm彩色胶片),一个女性独自站在通道上看着一片水域。而音轨上是遥远彼岸的声音,回忆着很多段不同旅游的细节。而这些回忆的声音明显的颠三倒四、很多细节还互相矛盾。作品显然有这么一层意思:情愿或不情愿的游客建构的一段旅游经过――生命中的通道,在图像与声音的矛盾下、又强行将矛盾的音画拼合成故事显然带有了更多意识形态的色彩。一个联想:“垮掉一代”代表人物、诗人、作家和电影人布勒斯(William S. Burroughs)在《爆炸的车票》(The Ticket that Exploded)最后一章提到“我们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由你听到的决定。”同时例举了画音不匹配、不同步的多种效果。另一个联想:米歇尔Michel Chion,法国实验音乐作曲家,分析库布里克声音和图像的著作影响较广)的著作《声音-视觉》(AudioVision)也探讨了人类不可靠的听觉如何从文化背景上找到依据去影响视觉的理解。声音与图像之间神秘的关系其实来自于我们惯常对于电影的理解。甚至我们为何称呼电影为Movie,将没有间隙的叙述“块”连续地叙述出来,不管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