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超逸人生咀嚼人世苦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领悟超逸人生咀嚼人世苦难

领悟超逸人生咀嚼人世苦难   引言 《水调歌头“社会人生”章节中的一篇。如此经典的传世佳作,学生在初中、高中均已涉猎,相对熟悉。如何在学生走向人生的成熟阶段,让他们对此篇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到全新的境界,是笔者一直苦苦探索的重点。 故,对于本篇的教学设计,笔者侧重在作品分析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切地去体会作者苏轼所经历的人世苦难。并围绕“明月”的意象,体味苏轼在诗词中情感变化的脉络。通过反复朗诵诗词,在诗词的意境中领悟苏轼超逸的人生境界以及对人世苦难的超脱。 [教学重点] 围绕“明月”的意象,体味苏轼在诗词中情感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 在诗词的意境中分析苏轼如何超越人世的苦难与离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明月的确是诗人内心最美的意象,它承载了太多中国文化内涵,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心。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今天我们要分析与鉴赏的主角是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东坡。我们一起听听苏东坡想向我们诉说什么样的情怀? 2、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与苏辙从小感情极深,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密州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谁料,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与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思念日深,再加之联想到自己的政治处境。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思绪满怀,乘酒兴正酣,写下了这首旷世名篇。 二、欣赏诗词朗诵:营造诗词意境,领悟语言之美。 三、诗词鉴赏: (一)上片: 问:三春花开,中秋月明,岁月更替,人生静好,面对皓月当空,诗人诗性大发,以明月为核心意象,诗人到底经历了什么奇幻之旅呢? 1、问月: 诗词开篇,别具一格,宕开一笔,诗人向朗朗夜空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问得痴迷、想得飘逸,苏轼、屈原、李白三人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 (1)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后,在精神与情感处于迷狂状态时“呵而问之”。 (2)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则属即兴遣怀之作。 (3)苏轼:正如序言中所说,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 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相较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对超然物化的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由问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追月。 2、追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东坡此时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的天真与好奇一触即发,想追上月宫,一探究竟! 于是,他踏上了“追月”之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在这里,苏东坡用语看似口语,平白无奇,其实每一句都奇幻无比,内含典故。 (1)“不胜寒”: 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当然,诗人也可能怕自己到了月宫,会像嫦娥一样寂寞清冷,李商隐不是说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2)“归去”: 这里还有一个词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问:对于这个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