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青铜剑

中国古代青铜剑 青铜剑的产生及初期特点 青铜剑属于冷兵器中的短兵器,是已知出土最早的剑类武器。首先介绍一下剑。剑是一种由刺击兵器演进而来的,用于劈刺格斗的短兵器,又称直兵,一般为直身尖锋双刃,由首(多为圆形)、柄、格、身等构成,多数配剑鞘。原始社会等石兵器时代并没有剑,大约在铜兵器发展到全盛时期,由矛头及匕首演变而成。 剑最初用铜材料制作,是由古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们在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之后,就铸件的学会了制陶工艺。史书上记载的“神农耕而作陶”,就是这一历史事实的反映。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色陶器来看,估计需要高达1000度左右的温度,才能烧制出这种细致精美的夹沙细陶。而青铜的熔点是多少?1000度左右!制陶技术的外界条件足以为冶金术服务,这解决了青铜冶炼的一个问题。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材料。在中国的“五金”中,金、银、铜、铁、锡都可能在同一时期被发现,但金银质软,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人们最初还没有认识它们的使用价值。而现今大量使用的铁在当时的自然界中,除有的陨星里面含有天然铁之外,所有的铁都是和别的元素化合着的矿物,必须经过冶炼,因此金属中最初可以被利用的只有铜。铜有天然的,而且用孔雀石这种铜矿石,只要同木炭在一起燃烧,加热到1000度稍高一些,就能炼出铜来。在用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铜锡铅合金的青铜,也没有太多的困难,再加上铜在当时所探明的储量足以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材料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这样,铜理所应当的成为制剑材料的首选。 在中国,剑始于商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见的是一种曲柄式青铜剑。从商代至西周早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土了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剑,剑的长度很短,一般在17-27厘米左右,有效使用的剑锋约12-18厘米,末端尖锐,两边有刃,但剑身中间无脊,缺少剑格和剑首,也无剑鞘,携带时插在腰间。有的茎端有孔,用以穿绳携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武器设计制造非常简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剑身短是因为当时的青铜含铅量太少以致韧性不够而质脆易折,不能制作长的剑身。随后由于技术不断改进,剑身中央有了脊,剑茎加长成为剑柄,并有了剑首和剑格,才逐步完成了剑的形制,且为了便于携带还发明了剑室(鞘)。同时军队中的武器主要以戈、矛、戟等长兵器为主,以配合车战,所以剑的地位并不重要,主要用于自卫或肉搏。如《释名·释兵》中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由于青铜剑的发展,周代贵族开始以配剑为美,对间的装饰极为讲究,有的剑柄嵌金镶银,雕刻纹饰,极为精美。据《周礼》记载,当时还根据人的身长规定了配剑的规格。分为上、中、下三制,上制长三尺,重三斤十二两;中制长二尺五寸,重二斤十四两又三分之二两;下制长二尺,重二斤一两又三分之一两。且配剑也代表了配剑者的等级身份。《考工记·桃氏》记士阶层由于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层次区别,因而配剑的尺寸与重量亦有不同的规定,谓之“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即《左传·庄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礼亦异数。” 青铜剑的全盛时代——春秋战国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发展步入成熟、鼎盛时期。此时铜剑的剑身普遍加长,达50~60多厘米,除个别地区的剑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风格外,南北铜剑的形制趋于统一,绝大部分都有剑直,并普遍出现了剑格,但具剑箍的还较少,制作工艺也日渐精良(图1,2,3)。这样,剑开始受到军事家的青睐,登上战争舞台。其功能有随身佩带以防不测的防身武器过渡为临场御敌的实战兵器,特别是在南方,由于河渠纵横,水乡密布,盛行中原的车战难以开展,长枪大戟的作用难以发挥,而剑却由于锋利轻便、既能直刺又能劈砍的特点,逐渐成为步兵的主要兵器。与此相适应,吴、越地区的铸剑术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远远超出中原各国。 青铜剑各部位名称 (2) (1) (3)春秋晚期见的两种青铜剑形制 我们不妨以越王勾践剑为例来考察春秋晚期的铸剑工艺(图4、5、6)。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距春秋时代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此剑装于一黑色漆木箱鞘内,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中间靠近剑格外,镌有八个错金鸟篆体铭文“剑”的古写体。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正如《越绝书·宝剑篇》曰:“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