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和《读书》相似处浅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照片》和《读书》相似处浅谈

《老照片》和《读书》相似处浅谈   摘 要:《老照片》是一本以影像来讲诉历史的丛刊,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沈昌文先生曾说,《老照片》像他曾主编的刊物《读书》。本文从书刊设计、读者群、刊载内容等方面,就其相似处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老照片 读书 对比分析 20世纪末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丛刊《老照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此图文书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它将历史照片深度开发,运用“文章围绕图片撰写”的模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一篇解读《老照片》创办始末的文章中有言:“《老照片》第一辑出版后,在北京请几人小聚,刚卸任《读书》执行主编不久的沈昌文公也在座。递上一本《老照片》,沈公随手翻了翻,笑了:像《读书》啊!又过了没多久,便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老照片》是一本新《读书》,是摄影版的《读书》。可见,有这种感觉的,并非沈公一人。”[1]缘何说《老照片》像《读书》呢?文章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笔者试着从书刊设计、读者群、刊载内容等方面展开简要分析。第一辑《老照片》出版于1996年,鉴于此,仅限于分析这之前的《读书》杂志。 《读书》的封面,着力使用淡雅的颜色,突出了内秀的特点。《读书》在版式设计上,是简洁、精巧的设计风格,在其中又不失活泼的元素。这种简洁淡雅的装帧风格给人志趣高雅的品质感,符合了知识分子高标准的审美要求。刊物采用32开的小开本,可以供读者信手翻看或是随身携带。 《读书》是一本以书为主题的思想评论刊物,在《老照片》创刊的时候已有17年的办刊历史。1996年之前《读书》的传播内容是以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领域为主的文化闲谈和思想评议,在这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把一个思想评论杂志长期坚持下来,而且读者越来越多,是十分不易的。 《读书》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基本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十分清楚的目标读者群。虽然是思想评论刊物,但是编辑们都很确信自己办的是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而不是同人学术杂志,特点是要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身,兼具思想性及可读性,这才是《读书》杂志始终不渝的目标。有时文章难免要涉及一些学术问题,就需要将其讲得深入浅出,使其他专业的人也能读懂并感兴趣。编辑们的设想是“读者横靠在躺椅上,信手拿起刊物,从自己喜欢的那一篇文章随便读下去;或者是把刊物揣在口袋里,什么时候乏了掏出来翻翻”。杂志的此种特质足以吸引更多的非学术团体的读者。 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内容丰富,观点争鸣,由于供稿作者较多所以文风也各异。对于已刊登文章的不同意见,给予充分的空间发表出来,形成观点争鸣之势,使杂志生机勃勃。陈原先生也曾有名言获得大家的肯定,那就是《读书》的性格,应当是容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但不容许打棍子。 《读书》内容上的特点,即陈原办《读书》时主张文章观点“引而不发,光提供材料而不作结论”,知识分子的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出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言外之意,也可以说这是《读书》杂志的一个特点。为了求得不断进步,在《读书》前任总编辑沈昌文等人的提议下,秉承多向社会请教的原则,《读书》杂志从1985年开始举办读书服务日,使读者的意见和想法传达至编辑部。沈昌文先生曾不无谦虚的说:“我们编辑部里边,小猫三只、四只,不靠社会力量,焉克臻此。” 笔者认为,沈公以及《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基于此些特质觉得《老照片》似乎是摄影版的《读书》。版式和封面设计《老照片》都充分借鉴了《读书》的样式。《老照片》的封面设计是由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蔡立国设计而成,他设计的封面十分注重书籍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设计之初,当时的主编汪稼明建议蔡立国好好看看《读书》,从中可借鉴一些什么。第一期到第十期封面照片用老旧相册的边框框住,以两片枫叶覆于其上,古朴之感的旧相框以及这枫叶成了《老照片》最初醒目的标志。将丛刊刊名印在封面照片的上方,采用淡雅的色调来装饰封面,而且当我们仔细翻看目录的排版设计,也与《读书》杂志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照片》在当时创刊的时候对读者的定位主要不是在年龄上的划分,而是给那些有历史情怀的人看。《读书》的读者定位也是某些固定群体――知识分子,而非按照年龄划分。在《老照片》出到第十九期的时候,山东画报出版社曾经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反馈的情况看到各年龄阶段的读者构成。但这种分布并非缘于出版策划者的初衷,而是客观形成的结果。[2] 《老照片》也是广泛向社会征稿,也似《读书》的读书服务日一样在吸纳社会人士的思想。丛刊希望读者都能够拿出家中珍藏的老照片,并自己围绕图片写文字。文章的体裁不限,可以是传记、散文、随笔、考据、说明等,可选择图片所适用的体裁。文章长则数千言,短则几百字、几十字,适体裁而变。 用影像来讲述历史的《老照片》,言辞也并不艰深,力主用普通老百姓自己的照片写自己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