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立骏 海归院士赤子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立骏 海归院士赤子心

万立骏 海归院士赤子心   一副眼镜,谦和的微笑,睿智而儒雅,这是万立骏院士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学者,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担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9年,他带领化学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身为中科院侨联主席和中国侨联副主席,他尽职尽责,一心为侨;而在学生们的眼中,他是一位体贴、宽容却又一丝不苟的导师。 2014年5月,万立骏获得首届北京华侨华人“京华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一如既往地谦虚、低调。他一再说,和其他获奖者相比,自己其实很平凡,只是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这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归侨和归侨科技工作者的荣誉。对我本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科研攻坚者 万立骏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简称STM)和纳米材料科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还是个遥远而陌生的术语。 “简单说来:物质世界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是科学家们的梦想,只有了解了原子和分子的运动之后,才能想办法改进和创造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可以在溶液的环境下,比如电池充电放电的过程中,原位观测到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反应。除了观测之外,这项技术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进行原子操纵,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原子、分子进行移动、组合,进行人工化学反应。”采访刚开始,万立骏耐心通俗地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研究领域。 目前,STM技术研究的重大前景是可以利用单个分子结构来“制造”与信息、电子有关的器件。比如电子电路中的电阻、电容、二极管等,使电子器件信息的存储量增大,不失为材料、信息的一次革命,近年已成为原位研究。 万立骏在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则是将电化学和纳米材料两方面相结合,发展新能源材料,包括手机和数码产品常用的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汽车的燃料电池等;以及发展新型吸附材料,用于饮用水的处理等。 迄今为止,他已在国际多个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单篇最高引用率近700次,总引用次数超过一万次。作为主要参加者、课题负责人及首席科学家,他参与了国家“973”,中国科学院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02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并荣获2001-2002年度中国化学会-德国BASF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二等奖等,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9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等。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化学会主任,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还担任国内外10余种学术期刊的顾问编委和编委,担任《中国科学 这一长串成绩和荣誉,万立骏并没有过多提及。他说,和很多同龄人相比自己是幸运的,“在人生道路上,我选择了科研这个方向,并且不怕吃苦坚持走了下来”。 在曲折中坚持 1957年,万立骏出生在辽宁省新金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万立骏回到农村,瘦弱的身体挑起近200斤的重担,一走就是几公里,不到一年就被评为可以挣一等工分的社员。但在繁重的劳作之余,他渴求知识,仍然挤出时间来学习和提高自己。之后,他在乡村小学教过书,在新金县双塔公社做过几年报道员和广播站编辑,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带来了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机。万立骏顺利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如今回头看,选择这个专业其实有很大的盲目性:“当时对自然科学了解很少,也不清楚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只是当时理工科比较热。”在大学期间,万立骏成绩优良,还一直担任机械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长春市,来到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成为工厂工具科热处理班的一名技术员,该工厂主要生产步进式电话交换机。 或许也有过落差,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和工人们打成一片,成为了朋友。在工作中,他发现当时的热处理工艺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就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向书本求教,和技术人员切磋生产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在大学所学知识,不断改进和完善材料热处理工艺,降低了废品率,受到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好评,当年就被评为工厂的先进工作者。 工厂的条件比较艰苦,只有简单的集体宿舍;没有食堂,只能到邻近的白求恩医科大学药厂食堂“蹭饭”。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万立骏一人住在工厂的电话交换机房里。当时东北的冬天零下30多度,下班后暖气就停止供应了,万立骏学习到夜深人静后,靠着两床厚厚的棉被和一台电炉子度过寒冬,又成为了工厂的一名夜间义务“值班员”。 在生产工作之余,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