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种云》的认知诗学解读
[摘要]《一种云》是瞿秋白在1931年发表的一首散文诗,描写的是天空被乌云遮盖,日月无光;当彩虹出现时,雷电打开了层层乌云,太阳重新照耀大地。这首散文诗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尝试应用认知诗学的理论,从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视角对该散文诗进行认知解读。
[关键词]认知诗学 图形-背景 意象图式 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I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66-02
认知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以色列学者Reuven Tusr于1983年提出,他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研究文学结构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反对把文学话语看作是专属于少数精英人物的文化表达方式,而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Gavins Steen,2003:1)随着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投身到认知诗学的研究中来。其中的佼佼者Peter Stockwell,在其著作《认知诗学导论》中介绍了有关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如图形-背景理论、原型理论、认知指示理论、认知语法理论、脚本-图式理论、话语世界和心理空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寓言思维理论、语篇世界理论等,并在此基础上以诗歌和小说为例进行了分析。
散文诗《一种云》写于1931年9月3日,最初发表于1931年10月20日《北斗》第一卷第二期《笑峰乱弹》。
1931年夏天,因上海中央党机关被破坏,瞿秋白同志化名林复寄住在上海南市紫霞路谢澹如家,后来移住在北四川路鲁迅家附近的一间房子里。他虽然肺病缠身,但仍是夜以继日地埋头于写作和翻译,写了大量战斗性很强的诗文。1935年8月,上海的一些革命同志整理了他的遗稿,以上海霞社的名义出版了杂文集《乱弹及其他》,《一种云》便收录其中。
这首散文诗的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幅漫漫长夜图。天空被乌云遮盖,日月无光,这就是黑暗中国的写照。第二部分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尾“要使小小的雷电变成惊天动地的霹雳”,以拨开“漫天的愁云惨雾”,这“只有自己做了雷公公电闪娘娘才办得到”,呼唤人民团结起来,以革命的暴力推倒三座大山,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
这首散文诗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罪恶,并指出它们正是使旧中国陷入漫漫长夜的社会历史根源;积极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投入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用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斗争去拨开云雾,争取光明。它是愤怒声讨新旧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檄文,也是热情召唤广大群众投身革命战争的号角。
一、图形―背景
图形-背景原本是心理学中的一组术语,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于1915年提出。后来,心理学家主要利用该理论研究人类的知觉、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人们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时候,通常会把所关注的物品作为图形,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易被忽视的部分。认知诗学借用了图形―背景这一概念来分析文学文本,认为图形―背景是文学文本研究和分析时应关注的基本特征。图形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凸显于背景之上,所以它成为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焦点;而背景是认知的参照点,因为它在认知中处于非凸显的地位。
《一种云》在开始就描述了这样一个背景:“太阳光如果还射到地面上,那也总是稀微的淡薄的。至于月亮,那更不必说,他只是偶然露出半面,用他惨淡的眼光看一看罪孽的人间”。作者从被云笼罩着的天空,继而由天空转向地面,渲染出一幅昏天暗地,日月无光的惨淡画面。“太阳”“月亮”则是最先出现的图形,一上一下。
紧接着,该散文诗的图形开始发生变化,镜头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一幅具体的中国大地的景象是这样描绘的:高大的山岳被云雾遮没,“只留下一点山脚”,“中国文明的父母”长江黄河“都摆出一幅冷酷的面孔”,“一点光明也没有”,在这样的背景下,雨是“淫虐”的,风是“凄厉”的,霜雪是“肃杀”的,图形和背景相互映衬,不单单是对景象的一般描写,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愤慨。随之,抛开这一切景物,深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作者斩钉截铁地指出,“这都是一种云在作祟”。文章到这里点题,承上启下。
这首散文诗的第一部分,通过图形-背景的相互衬映,不仅描绘了当时沉没在苦难中的中国的样子,随着季节的变换更替,岁月流逝,不变的只有愈加恶劣的政治气候,还刻画出中国人民长夜难耐急盼天明的心情。
二、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的概念是Johnson和Lakoff在Talmy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引入到认知语言学的,成为该学科的经验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