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景观艺术中的“实然”与“应然”
中国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概念的关注和讨论,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城市雕塑”建设和国外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公共理论的传播。进入新千年后,理论界出现了最早一批关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学术专著,翁剑青教授所撰写的《公共艺术的观念和取向》(2002年)和《公共艺术时代》(2004年)就是其中的代表。翁剑青教授基于国内外的文化语境,对公共艺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阐释,确立了公民大众的主体价值,深入讨论了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性、当代性和生态性等问题;不仅为当时处于学术争论中的“公共艺术”明晰了概念,也为后来的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如果说以上两本书是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应然”研究,那么,2016年出版的《景观中的艺术》一书则是翁剑青教授对中国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近十年来发展的“实然”观察与反思。
作为实然性的研究,《景观中的艺术》一书中运用了大量“新鲜”的材料作为分析案例。作者对中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体验和材料收集,还原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存在现状和城市空间的真实语境,将最鲜活的案例呈献给读者。比如在城市空间的研究部分中,作者分析了为配合2008年奥运会而在北京地铁10号线、5号线和8号线沿线空间实施的公共艺术项目;在园区再造与利用的部分中,讨论了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改造的上海江南造船厂,等等。这些案例的运用和分析,既丰富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的对象,也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法国哲学家阿兰?巴丢认为,“事件”的意义就在于其本身的突发性力量,可以冲破被意识固化的因果链条,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对于公共艺术“事件”的关注、判断和回应,是本书又一大研究特点。
《景观中的艺术》一书的学术价值不仅仅是对中国公共艺术新案例的发掘,还在于通过作者的理论综述和思想层面的分析,为未来中国景观和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价值判断和应然的引导。正像作者本人所述,其写作目的在于“当代城市景观文化和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同时对于当代已经存在的景观形态和正在进行中的艺术实践从外在形式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加以分析,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景观艺术的大致形貌和发展方向”。作者不但在第二章详细地总结了城市社会及空间理论的最新理论,梳理中国美术史中公共意识的早期表现,概述了国内外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和经验,而且在其他章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边叙边议”的分析。
在笔者看来,这种“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其实是基于作者对当下中国公共艺术观察和思考后,产生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论。首先,作者认为“景观”的物质与精神双重面向。景观,既是指“城市形态及其空间范围内呈现的视觉与空间景象,包括土地形貌、植物及水环境形貌,人造及人际交往的场地和构筑物形态、公共设施以及人文艺术和生态系统的形貌,它们在空间范围的视觉及心理观照上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性的”,也是指“景观承载和反映的社会观念形态及社会关系”。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近30年的研究发现,中国当代社会结构与公共艺术具有同质性。正是社会结构和组织的短暂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造就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复杂性、多义性和矛盾性。因此,单一的和固定的理论是无法把握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真相,只能通过多元的、包容的、流动的方法在真实的语境下把握其“实然”的存在。
正如开篇所述,中国城市景观雕塑的实践催生了学术界对公共艺术的讨论,反之,关于公共艺术的研究与争鸣也影响了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的实践。然而,在政治权利、商业资本、大众文化和艺术家个体共同构成的中国当代现实语境下,应然的学术讨论与实然的艺术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笔者看来,应然与实然的断裂往往产生极大的张力,这种张力形成了中国公共艺术发生与发展的场域,造就了中国城市景观艺术的“当代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的?F状。翁剑青教授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围绕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努力还原中国公共艺术发生的现实场域,其学术价值远远超越了美术学领域。
从《公共艺术的观念和取向》到《景观中的艺术》10余年的时间已经过去,翁剑青教授作为一名独立的知识分子,一直从事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批评和教学工作,并且又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当代公共艺术的实践、规划和研讨的社会活动中去,用实际举措践行了作为一种公众参与的和政治方式的公共艺术原则。所以,《景观中的艺术》一书既是翁剑青教授近十年来研究和思考的“结晶”,又是他“知行合一”的最好证明。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