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抑郁焦虑的快速识别和处理
抑郁焦虑障碍快速识别和处理 关于精神障碍 高患病率—(世界平均)人口10% 中国8%以上—1亿左右 15岁以下人口中各类精神障碍3000万以上 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障碍8000万以上 其中重性精神病1600万以上 抑郁障碍3000万以上 关于精神障碍患者 90%精神障碍患者首诊在综合医院 精神障碍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相比 人格的特殊性 生活经历和家庭的特殊性 疾病本身的特殊性 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特殊性 充分考虑特殊性,是有效诊治的重要前提 关于焦虑、抑郁患者 15%左右的抑郁患者最终自杀 我国自杀成功者中63%的人是各种精神障碍患者,其中抑郁症占40% 90%左右的抑郁患者在患病初期不认为自己是心理问题 综合医院就诊的焦虑抑郁患者,基本上以躯体症状为主诉 抑郁状态的典型表现 核心症状群 心境低落、兴趣和乐趣丧失、精力下降 生物症状群 早醒、性欲和食欲下降、体重下降、肠胃道功能紊乱症状、精神运动性抑制、晨重晚轻的节律 伴发症状群 “三无”(无望无助无用)、“三自”、注意障碍与思维迟缓、焦虑、疑病、躯体症状、精神病症状 核心症状 心境低落 无法自控和调节的灰暗心情,沮丧感 总是无法高兴起来 兴趣和乐趣丧失 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原有爱好丧失兴趣 被动参与时感受不到快乐 精力下降 特别容易疲乏感,“容易累”,休息得不到缓解 直接后果是活动显著减少 生物性症状 早醒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食欲和性欲下降 “最原始的动力”的缺乏 体重下降—并非完全由食欲下降导致 抑郁症状的“晨重晚轻”节律 肠胃道功能紊乱症状 精神运动性迟滞—木僵 其他症状 “三无”(无望无助无用) “三自”(自责自罪自杀) 注意障碍与思维迟缓 焦虑:有时非常突出甚至掩盖抑郁 疑病:在此只是抑郁的症状之一 躯体症状 精神病症状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的特点 躯体主诉突出—“隐匿性抑郁” 在各科反复就诊和检查 患者多不接受抑郁障碍的诊断 对药物副反应的曲解和过分敏感 不接受药物治疗,自觉反应重、自行停药多 频繁换药或换医生(尤在服药最初1-2周) 关于“病理性”的抑郁—抑郁状态 抑郁情绪与抑郁状态的区别 抑郁状态是一个“临床综合征” 症状数目和波及范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都达到临床标准 不能通过自我调节、他人安慰、改变环境等方法得到有效缓解 病理性焦虑的典型表现 心理症状 莫名的,或与现实不符的担心、害怕、不安 理智清醒而无法自控,“自由浮动性质” 躯体症状 自主神经紊乱症状 心跳、脉搏、呼吸、潮热、出汗、尿频等 运动性不安 焦虑反应和病理性焦虑的界限、区别 急性发作的焦虑—惊恐发作 临床症状表现 心理症状:极度的恐惧、濒死感、发疯感 躯体症状:心慌、脉速、胸口压榨感、窒息感、大汗等 病程特点:几分钟达到高峰,半小时内缓解 发作后表现:预期焦虑、回避心理和行为 惊恐发作与恐怖症的区别 是否有明确的对象 焦虑和抑郁关系 焦虑是综合医院最常见的精神症状之一 区别焦虑反应和病理性焦虑 焦虑和抑郁经常互相伴随和重叠 “姐妹症状” 焦虑可以是抑郁状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老年期的抑郁多数伴有焦虑 诊断的关键点 核心症状是必备条件 至少必须存在2个核心症状+2个其它症状 病程至少2周—每天几乎都如此 严重程度标准:轻、中、重度的判断标准 症状条目数:2核+2其他,2核+4其他,3核+4其他 社会功能的临床经验性判断 排除标准 必须遵循的诊断原则 症状学诊断原则 反映精神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诊断思路 符合法律的要求 等级诊断原则 同时符合焦虑、抑郁诊断标准时,如何诊断? 抑郁的诊断优先,治疗上的二者同步 关于抑郁量表 不能用量表诊断“抑郁障碍” 量表承担“体温计”的任务 量表是良好的筛查和疗效评定工具,也有助于快速诊断,但不是诊断工具。 可以用量表诊断“抑郁状态” 没有原则错误,但避免单纯使用 对待抑郁患者的“六不要”原则 1、不要要求患者自己振作起来 抑郁是病理性的,身不由己的。患者竭力振作但不能自拔,外人的要求只能使他更绝望。 2、不要说:“你的痛苦都是你想出来的”。 3、不要埋怨和批评患者 4、不要说:“你应当为你的病负责” 5、不要强迫患者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6、不要轻信患者“绝不自杀”的承诺 认真处理自杀的问题 对抑郁患者常规询问自杀 主动询问不会升高自杀风险,而是降低风险 中度以上自杀风险者,第一处理“防自杀” 及时记录 不要相信患者不会自杀的保证 高度自杀风险者,会诊/转诊 评估当前自杀的危险 低:无望或绝望感—想死,但无具体计划 中:具体的自杀计划 中—高:防止被发现的措施 高:踩点,或已经有过行动 自我阻止的行为及效果 影响自杀危险的因素 家族精神病史和自杀史(尤其是抑郁障碍史) 既往自杀企图与行为 生活应激事件 躯体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性别和年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