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世家家学传承-以京口张氏家族张玉书为例.docVIP

文化世家家学传承-以京口张氏家族张玉书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世家家学传承-以京口张氏家族张玉书为例

文化世家家学传承:以京口张氏家族张玉书为例   摘要:清代京口张家是宁镇地区典型的文化世家。张氏历代举业鼎盛,走出诸多杰出人物,经过世代传承与积累,出现了以文学与政事兼备的成就卓越的张玉书,将京口张氏家学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清代诗文;张玉书;京口张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3―0105―04 清代京口张氏家族是当时宁镇地区典型的世家大族,与同为京口望族的陈氏家族、鲍氏家族相比,更有“一门进士”的世家盛景。清初张九徵的六子中,先后有张玉裁、张玉书、张仕可、张恕可四人考中进士,而张九徵也是顺治二年江南开科解元以及顺治四年的进士。其后张玉书之子张逸少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张锡庚为道光十六年进士。科第昌顺的张家在文学世家中也光彩熠人,张九徵、张玉书、张宏敏皆能诗,且宗尚唐音。此外张家先后数人仕途通达。而其中又要以九徵之子张玉书职位最高,才学最广。 张玉书,字素存,号润浦,顺治十四年举人,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贞,国史有传,著有《三征纪略》、《张文贞公集》、《外集》。张玉书历任文华殿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之际,还作为总阅官与大学士陈廷敬共同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亦参与了《佩文韵府》的编纂。张玉书的学力才识自不待言,而其身后庞大的世家文化根基亦让其得以独领风骚。京口张家的一门胜景、世代为官,较之其他几乎为半隐居状态的文化世家自有其独到之处。与其他文化世家不同,京口张家的鼎盛蕴含着世家文化之于时代的意义。下文将以张玉书其人其文为例,在复现其卓然成就的同时,亦对家学传承的世家文化作一剖析。 一、素存风雅,史学传家―― “政事与文学兼之” 京口张家人文荟萃,张九徵、张玉裁、张逸少、张适等均博采众长。在诸多领域中,张家诸位贤士尤精史学,因此“史学传家”是张氏家族一个重要特色。张九徵精通明史,张锡庚“博通经史”,而张玉书更是集诸家之长先后参加了《明史》、《三朝国史》以及《政治典训》等史书的编写。 “史学传家”为张玉书的儒雅风流奠定了基础,而他不断发扬家学之传统,并博得“政事与文学兼之”(《文贞公集》序)的美誉。这一点,张家几乎无人能与之并论。张家张仕可、张恕可,以及后辈张锡庚等均高中进士,父九徵,兄玉裁、玉禾均历任高官,而宦场摄政论事他们则远不及张玉书;布衣张曾、张秉均以诗文擅长,与其相较,张玉书又丝毫不逊色于两人。风雅相承之下,张玉书独领风骚。 其子张逸少《先颂公行述》有云:“自幼颖悟绝人,读书过目成诵。性端重,寡言笑。甫人家塾,尺寸不苟,岿然如山岳。识者知为庙堂器也”(《京江张氏家集》卷二)。张玉书自幼聪颖,加之后天在家学润泽中严谨治学,最终得以成为“庙堂器也”,其成就多见于其“列诸四库”的《文贞公集》中。 曹文植在《文贞公集》序中指出张玉书著述文章,”见用于世”及“更行于远”。也正因为有如此远见卓识,张玉书才常常以其独到的见地在满朝文武中博得清能吏誉,又以渊博的学识洞悉今古、开拓言路,用饱含深情的奏文为苍生百姓谋求福利。其奏文中提出的诸多改革之道均被重视且先后列入变革轨道。如《请复国学积分之法疏》:“所谓积分者计月积累,由半分一分积至八分为合格。其合格者恩拔贡生,改称贡举。援纳监生,改成监贡。监贡又积满分数,改成贡举,并得送部,从优试用。与寻常监满咨部考授佐二者不同”,“目前应试寥寥,乃在监肄业者少,非隶名国学者少也。若不悬优格以示劳,来则诸生无所鼓舞。不设严课以定殿,最则新进无所观摩。至于考课之法,遵照旧例,兼试策论古文以考,验其实学。仍糊名公阅,宁严毋滥”(《文贞公集》卷二)。张玉书在奏文中所述的科举弊病一针见血,据史料记载“康熙初,并停拨历,期满咨部考试,用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自是部院诸司无监生,惟考选通文理能楷书者,送修书各馆,较年劳议叙,照应得职衔选用,优者或加等焉”(《国朝先正事略》卷七)。其中对于当时选拔应试现状的叙述正好与张玉书所分析的内容相吻合,仅选“通文理能楷书者”,一来选拔简单松散,二来无法辨识广大庶士的真才实学,因而张玉书提出此法,立即得到群臣响应,也使康熙年间许多文人因此法相继得到提拔。除国学积分之法外,张玉书还先后提出了《请行选拔疏》、《请开言路疏》、《请核兵饷疏》、《请编次乐律算数疏》等。他在《请核兵饷疏》中详细罗列了历年“粮银所耗”,指出虚空之处并提出核对之必要;在《请编次乐律算数疏》中,他认为“夫万物之用皆起于数律,度量衡悉从此出。而数不离于理不能穷,不易之理必不能究”(《文贞公集》卷二),进而要求编次相关书文以明乐律算数之理。 除了“见用于世”的奏疏之外,张玉书更以其家学传承的史传性散文见长,并留下诸多篇考述文字。如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