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本阅读中学生价值观培养
文本阅读中学生价值观培养 摘要:当今社会存在的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等问题,在部分学生身上也有所反映。对此,为达到2011版《课标》第四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真正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做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风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50-02
作者简介:陈翠萍(1966―),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新生初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阅读教学、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2011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可是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贪图享乐、急功近利、文化媚俗、信仰真空、道德滑坡等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呢?笔者在教学《窗》(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时,对此颇有感触。
笔者在讲述结局时提问:“靠窗的患者为何要编造窗外丰富而优美的景色?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靠窗的患者是为自己也为病友缓解痛苦,在无望的岁月中感受活着的美好。有的说,靠窗患者的想象是在为虚弱的生命注入战胜病魔的力量……在笔者即将作总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他是在吹牛。理由是:1.自私和嫉妒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弱点,另―个患者的嫉妒之心是必然的表现;2.“窗外本无那些美景,明明只有一堵墙,是他无中生有,好表现自己,所以,我认为是他在吹牛,从而导致生命提前结束。”
笔者先是―楞,学生怎会有这样毫无同情心的想法?还“振振有辞”,竟说出对文本缺少应有的尊重的话来,令人始料未及。紧接着笔者思考如何让这个学生改变观点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于是全班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学习委员说:“我认为××同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没有认真读课文导致的。首先,靠窗患者精心编造的美景是为了解除另―位患者的痛苦,使之获得美的享受,可谓用心良苦。其次,文中通过人物心理和行动的对比,表现靠窗患者的心地善良,道德高尚,揭示另―位患者的卑劣虚伪。第三,读文章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用靠窗患者来反衬另一位患者,讽刺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赞扬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从而突出扬善贬恶的主题。”话音刚落,教室里掌声齐鸣。之后有其他同学继续发言,意在批驳××同学的观点。
笔者看时机已到,做了三个方面的总结。首先,否定了“吹牛”这个说法,并指出该生的错误源于曲解文本,是未能读懂文本中“墙”的深刻含义,也不能体会光明磊落者心中的美。其次,使学生明确:讨论是让每位同学能畅所欲言,能有所创新,但要符合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第三,指导学生明确阅读时的必要步骤:小说是虚构现实生活中平常的故事,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运用一定的写作技法来表现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并通过对比来突出扬善的主题。
课后,想起某次听课活动中,同样是这篇课文,教师说,我们来做一种假设:你认为自私者搬到靠窗的位置后,艰难地朝窗外一看,可能会看到什么呢?为什么?学生有的说,会看到一块警示牌,告诫他今后做人要有良心;有的说,他看到了类似十字架的东西,为他丑恶的心灵背上十字架;此时一个学生说,他会看到坟墓,让他顿生行将就木和对病友见死不救的愧悔之意,没几天自私者也死了。可是,其他学生却纷纷说,不能让他死,老师问道:为什么?那些学生竟异口同声地回答:“要让他生不如死。”听课者大多是摇着头唏嘘不已,有的脸色沉重,发出“噢”的声音,也有的哈哈一笑。笔者思索,学生怎会有如此残酷的想法呀?难道是嫉恶如仇?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为何要这样折磨人呢?为什么不给错者一个改正的机会呢?笔者又忆起曾有―位小学老师说过,有些小学生认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勇大义行为是个人英雄主义。由此看来,这些学生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价值观扭曲了,精神层面的东西缺失太多。尽管这种现象看似是少数、个别的,而且是受物质社会、拜金现象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所致,但不可忽视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其实大有人在。联想起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在传播道德、培育人文精神方面的责任,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具有天真、无畏的品质,但不可否认,有的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错误。而语文学科在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使得我们肩负的责任更重。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珍视生命和道德,对自然、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