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水对在李白诗歌中应用
流水对在李白诗歌中应用
摘要: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大气磅礴,激越超迈,清新飘逸,豪迈奔放。笔者尝试从一种新的角度――流水对来阐释李白诗歌的流动美,兼谈李白大量运用流水对的原因及解析。
关键词:李白;流水对;原因;解析
古诗之美在唐,唐诗之美在盛唐,盛唐之美在李白,李白是盛唐诗的顶峰,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等天地,齐日月,吞吐万象,激越超迈,盛气凌人,大气磅礴,瑰奇宏廓,豪放飘逸,呈现为一种令人震撼敬仰的壮观之美。清人赵翼在《颐北诗话》中评价李白诗歌“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铭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因勒之势”。
1流水对简介
“流水对”这个名称产生得较晚。《文心雕龙?丽辞》仅列出4种对仗形式,旧题隋文帝《诗格》列出8种对仗形式,均未见有此名。《文镜秘府论》虽把对仗分为29种,却仍然没有“流水对”的名目。《文镜秘府论》讲述的是六朝至唐初关于诗歌的体制、声韵、对偶方面理论的,而“流水对”在初唐诗坛上已然出现,如骆宾王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在狱咏蝉》)、沈?期的”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陇头水》)。大约是这种特殊的对仗在初唐尚未流行开来,故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到了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提到了这种对仗形式,将其称为“十字格”。葛氏所说的“十字格”,就是五言律诗的“流水对”。其后,南宋末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十四字格”,指的就是七言律诗的“流水对”。最终正面提出“流水对”这一名称的,则是宋末元初的方回,他在《瀛奎律髓》中说道:“少陵妙手,惯用流水对法,侧卸而下,更不板滞。”只可惜他对这个概念未作详解,明朝人胡震亨把前人之说加以概括,在《唐音癸签》中写道:“严羽卿以刘慎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1]至此,“流水对”的概念算是确立下来。大概是由于“流水对”这一称谓,更能形象地揭示此种对仗的质性特征,所以就被后人广泛地使用起来。
2李白诗歌中“流水对”
2.1主谓式
把单句从中拆开,把主语部分作为出句,把谓语(或不出现谓语)和谓语后面的成分作为对句,以构成相互对仗的形式。这样的对仗也能造成语意的连续不断。李白诗中有几处是属于这样的“流水对”,例如:1)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二),句法结构:[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2)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长相思》,句法结构:[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上句为主语,下句为谓语,构成一个判断句。
2.2述宾式
其一,把宾语拆开,使之分属于出句和对句。这种情况下的宾语,均具备“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具体作法是,把其中的“主语”部分留给出句,使出句呈“动宾”结构,而把剩下的“动宾”部分作为对句,使出、对两句语法结构相同,呈对仗关系。
3李白多用“流水对”之原因解析
3.1生活状态影响所致
李白躬逢盛世,唐代漫游之风盛行,而诗人又酷爱旅游,他一生经历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漫游,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神州大地。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甚至,“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早在蜀中读书时,李白就渔游了成都峨眉山等地。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国长如不系舟”(《寄崔待御》)。离家之后,他到处漂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客死于当涂李阳冰处,以漫游终其一生。他的游迹所到之处很广很远,南穷苍悟,东涉溟海,北抵燕赵,西历歧邢,至于宛洛、吴越,更是多次重游,名山大川,古迹胜地,无不亲临其境,所谓“俄属戎马生郊,远身海上,往来于斗牛之分,优游没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也。”[2]李白一生浮游四方,他李白一生有一种漫游情结,以游促诗,以诗记游,这在他的诗中屡屡流露出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望庐山瀑布》),“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落日忆山中》)。在这种漫游生活中,游目骋怀,抒情遣兴,产生了众多的流传千古的瑰丽篇章。这样的生活状态,势必影响到诗人的心态。他的心态也是流荡不定的。在这种心态下进行诗歌的创作,必然会排斥那种静止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去追求这种具有动感的“流水对”。
3.2与诗人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
李白是一个率真任情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溢着一股盛唐的豪气与侠气,天马行空,飘逸似仙,扬心底之激流,倾情感之洪涛,奇思幻想,瑰丽多姿。他不象杜甫那样沉郁顿挫,感情的波涛在胸中反转回流,一唱三叹;不象李商隐半吞半吐,欲语还休,扑朔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