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传统.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传统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传统 授课人:李细香 xixiang77@126.com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典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 齐美尔和滕尼斯关于城市与社区的理论 P41-54 小组讨论 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分析城市的? 2、韦伯的“城市共同体”的特征是什么? 3、韦伯如何看待古代中国城市? 4、涂尔干关于物理密度和道德密度的观点是什么? 5、齐美尔怎样看待城市对人的影响? 6、滕尼斯关于社区与社会的思想是什么? 7、第一个提出“社区”概念的社会学家是谁? 第一节 经典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 早期社会学家关注城市: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转型 著名的研究者:马克思、恩格斯、滕尼斯、齐美尔、韦伯、涂尔干 一、马克思、恩格斯 1、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进步作用 《共产党宣言》中,将城市看作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是大部分居民摆脱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2、城乡分离与城乡对立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分离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城乡之间的对立 总体而言,城乡分离是劳动分工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 3、城市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聚集地 *资本主义社会,城市愈加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大量移民人口和从农村流入人口成为城市的廉价劳动力。 *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见证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条件:无产阶级集中、革命意识强烈 4、城市住宅问题 城市中住宅建设及所有的城市规划都遵循获取更多利益原则:地理位置、效益高 工人、穷人住宅总是在地理位置较差的地段 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滋生各种社会问题:失业、童工、移民、贫穷、犯罪等 根源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只有推翻资本主义才能解决城市社会问题 二、韦伯的都市理论 韦伯与马克思理论不同: 马克思:将科学分析与政治理论混合、强调社会整体,基本上不关心个人 韦伯:坚持将科学与政治、事实与价值判断分开;认为个人行为与意识是社会学分析基础 1、城市的定义 *城市本质上是个市场聚落 *经济和政治是城市概念的最重要方面 *城市共同体: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的城市 2、市民阶层 *市民阶层产生于中世纪晚期西欧以行会为基础的商业协会中 *市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民主制度发展的中坚力量 *商人和手工业者即市民阶级建立了城市 3、对古代中国城市的分析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上是官僚城市,城市是大政治团体的官府,没有自治组织。 *中国古代没有“城市共同体”,也没有“市民”概念。 *古代中国城市居民自治和对当地行政事务的参与甚至不如农村。 三、涂尔干对城市的看法 1、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涂尔干沿用了滕尼斯通过建立理想模型研究城市社会的方法,创立了一种相互对立的聚居类型:以农业社会为代表的机械团结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有机团结。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人们有“集体意识 ”,而有机团结的社会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涂尔干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分工也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是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相信“随着工业经济的到来,乡村社会已经消失,再也不会回来。” 2、物理密度与道德密度 *物理密度:单位空间内的人口状态 *道德密度:人们相互交往的关系 *劳动分工的核心因素是道德密度的上升。道德密度的上升通过城市化体现出来—城市是功能分工的总和,相互关系紧密。 *道德密度增加、集体意识的衰弱最有可能在城市发生。 第二节 齐美尔和滕尼斯关于城市与社区的理论 一、齐美尔的大都市观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被称为第一个学科史意义上的城市社会理论家,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性社会学家”。西美尔从最具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展开现代性分析。 西美尔认为,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与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1、城市是强刺激环境,人与物的集中使刺激达到顶点 2、理性计算的最佳方法就是货币经济的应用 3、大城市与乡村比较 4、现代社会中劳动分工的影响:使社会生活碎片化合割裂化;强化产生了自我意识;个人对整个文化世界的疏远或异化 二、滕尼斯的社区研究 1、社区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友谊关系 *道德约束强、社会整合度高、价值观基本一致。 2、社会 *建立在理性、个人主义、情感祛除基础上 *理性计算、商品关系、价值多元化 *赞扬共同体生活,视其为富有生机的整体,而批评社会或者大城市的生活,认为其是机械的团结。 电影:我爱HK 开心万岁 * *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