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引用古代文献研究柴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VIP

略谈引用古代文献研究柴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谈引用古代文献研究柴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几百年来,我国史书中一直有关于五代时“柴窑”的记载,但由于无法确定窑址和实物,致使“柴窑”至今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美丽传说”。特别是对于其窑址所在地,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目前有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江西景德镇窑、河南郑州窑、河南禹州窑、河南新密窑、陕西铜川耀州窑等几种说法。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也不时冒出某某人或在某某地发现了“柴窑”瓷器的记载,但最终都不足为信。“柴窑”之谜的最终解开,离不开疏理和整理古代文献,通过分析文献记载判断其窑址所在地、归纳其产品特征,再结合传世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关于其窑址所在地,这里姑且不谈,本文仅就古代文献对柴窑的记载谈些看法,不妥之处,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归田集》      曾有不少人认为最早记载柴窑的文献是北宋欧阳修(1007-1072年)撰《归田集》,如果情况属实,应当说这是一部研究柴窑最重要的文献,因为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而且在时代上北宋距五代最近,因此,他所说的话应该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包括笔者在内的一部分学者对欧阳修的著作进行查阅,发现其作品中根本就没有名《归田集》者,却有名《归田录》者。《归田录》(见林青校注本,三秦出版社,2003年)两卷,凡一百五十条,为治平(1064-1067年)年间所作,体例略仿唐李肇《国史补》。自序云“以备闲居之览”,并籍以申归田之志,故名。这是一部主要记述朝廷遗闻和士大夫琐事的著作,大多系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书中并无只字提及“柴窑”。   后来,经仔细查阅文献资料后发现,人们经常引用的所谓欧阳修《归田集》里有关柴窑的一段话,实际上是清代著名学者高士奇(1645-1703年)撰《归田集》(十四卷)第十一卷“汝窑花觚”条所记(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之九辑1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书中在谈及“汝窑花觚”时曰:“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州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全洁,华腴光暗滋。指弹声爱玉,须插好花枝。”这段记载是说高氏收藏了一件人称宋汝窑花觚的瓷器,但他觉得花觚的釉色很像古人对柴窑瓷器特征的描述,于是他抄录了古人形容柴窑瓷器的特点,并作了八句五言诗加以吟咏。从诗的内容看,高氏认为他所收藏的宋汝窑花觚的釉色很像古人形容的雨过天青柴窑瓷器的颜色,加之没人见过真正的柴窑器,于是认为他所收藏的汝窑花觚即是柴窑作品。      二、关于《博物要览》      《博物要览》也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部陶瓷文献,系明末谷泰撰。   该书也有关于柴窑的记载,其“汝官哥窑”条曰:“昔人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然柴则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又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瓷。而《格古要论》云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5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6年。)   应引起注意的是,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见该书第373页,注33)等书,将《博物要览》一书的作者说成是谷应泰(卒于1689年以后),应是将两个相似的名字混淆了。究其根源,当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李调元(1734-1802年)所辑丛书《函海》,其中收入一部题为《博物要览》的著作,他认为是谷应泰之作。其实《博物要览》的作者是谷泰。据四库全书总目传,谷泰,字宁宇,是晚明时期的学者,其所著《博物要览》成书于天启年间。      三、关于记载柴窑的最早文献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记载柴窑的最早文献是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撰《格古要论》,其卷下“古窑器论”之“柴窑”条曰:“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6年。下同。)   曹昭可能是根据自己当时所见所闻指出柴窑的出处是北地,而且根据当时社会上的流传,认为柴窑得名的原因是因五代柴世宗时烧造,柴窑瓷器的特征是釉色天青、釉面滋润且有细划花装饰,足上多有粗黄土。并发出“近世少见”之感叹。   柴世宗即柴荣(921-959年,954-959年在位),亦名郭荣,周太祖郭威养子。公元954年,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的创立者周太祖郭威死去,他没有儿子,他的内侄后被认作义子的柴荣继承皇位,是为周世宗,即五代后周第二位皇帝,后世称其为柴世宗。后来,人们关于柴窑得名之由来及柴窑瓷器釉色天青的说法,皆源自曹昭撰《格古要论》,只不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