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样式及其主导因素-地质科学
地 质 科 学
2011年7月 CHINESEJOURNALOFGEOLOGY 46(3):723—732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样式及其主导因素
1,2 1 2
张 玮 漆家福 李 勇
(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 要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是西昆仑山前北北西—近东西向的构造变形带。具有南北 3带、
东西3段、上下3层的展布特点。各带、段和层以基底卷入的冲断构造和盖层滑脱的断层相关
褶皱为主,包括:破冲褶皱、断层扩展褶皱、断层滑脱褶皱和断层弯曲褶皱等。通过识别地震剖
面上不整合面和同构造沉积现象,认为构造变形时间在上新世—第四纪;第一排背斜带形成
于上新世早期,第二排背斜带发育于上新世中晚期,第三排背斜带在更新世早中期开始活
动,现今构造形态最终形成于更新世晚期。控制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是边界受力方式和非能
干性软弱层的纵横向变化。前者决定分段性特征,后者起垂向分层作用,古近系膏泥岩分布范
围决定了褶皱变形范围,厚度变化导致浅层变形的强弱。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 西昆仑山 膏泥岩 构造样式 构造形成时间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11)03-723-10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位于塔里木盆地与西昆仑山造山带盆山过渡的连接部位,构造变
形样式明显受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盆山耦合作用影响。近年来,随着该区油气勘探的
不断推进(宋文杰等,2008),地球物理资料品质的不断提高,对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及盆
山耦合作用机制研究日益成为热点。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克拉通陆块西南边缘古生代经历了多旋回开合
历史和大陆增生,最终在三叠纪晚期完成了大陆碰撞拼贴(贾承造等,2003),形成了西
昆仑造山带。山前冲断带在中生代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发育侏罗纪—白垩纪断陷—坳陷
盆地(秦都,2005),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持续挤压,使西昆仑山发
生板内再造山作用(李曰俊等,2000),不断向前陆方向推覆扩展,前陆逐渐卷入褶皱冲
断带中,沉积盖层与基底的摩擦阻力使构造应力在向北传递过程中不断减弱,从而在山
前形成南北分带特征明显的冲断—褶皱构造 (图1)。受晚白垩世—古近纪自西向东大
范围海侵影响(向奎,2006),在上白垩统—古近系发育厚层膏岩、泥岩及盐岩等相对软
弱的非能干性岩层,它们在晚期挤压收缩变形中起重要的构造分层作用,产生垂向分层
变形的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塔西南坳陷—西昆仑山的冲断—褶皱变形是在晚新生代
近南北向的挤压收缩环境中发育的。由于西昆仑山前构造带在不同区段的构造走向有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6CB202301)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昆仑山前
中段重点构造解析及构造变形机理研究”(编号:041009090073)资助。
张 玮,男,1981年6月生,博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zwlinglong@163.com
2011-03-15收稿,2011-04-25改回。
724 地 质 科 学 2011年
图1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褶皱—冲断带构造纲要图
Fig.1 SchematicmapoffoldthrustbeltsinthesouthwesternmarginofTarimBasin
转折变化,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会诱导北北西—近东西向的山前深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
位移,产生东西分段特征。
目前,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变形样式、构造发育时间、原型盆地演化等方面的研
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曲国胜等,2004;张达景等,2007;胡建中等,2008),但对其变
形的主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