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图书分类.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导言-图书分类

导言 江晓原 一、认识科学,还是感受科学 这本书是用来了解“什么是科学”的。 然而要了解科学又谈何容易! 先前有人试图从正面来描述科学,列举科学有多少多少特征,多少多少要点, 等等,当然是言人人殊,难以一致。这好比用下面的方法来描述一个人:姓甚名 谁,身高多少,体重几何,皮肤、头发、眼睛是什么颜色(申请赴美签证的表中就曾有 这些项目),人们希望这些描述可以唯一确定其人。但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 世上有数十亿人,同时符合某一组描述的通常不会只有一人。同样的道理,世上的 学说理论可以说有无穷多,符合某一组特征或要点的也往往不是唯一的。 另一种做法,是给出一个人的照片,我们希望按图索骥,在茫茫人海中将此人 找出来。这种做法也不能保证得到唯一确定的答案,因为长相相同的人也有。但 这种做法和上面的做法明显不同,它显然更感性一些。如果我们给出此人的一组 照片,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那么我们对此人的认识就会更全面一些,更准 确一些。 当然,这两种做法只是比方。 本书就打算采用后一种做法。我们选择了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科学文章———尽 可能通俗的文章,基本上没有所谓的 “学术论文”。但这些文章都出自伟大的科学 家和著名学者之手,而且尽可能保持原始状态,俾读者能够直接阅读元典,亲近 大师。 读者阅读这些文章后,不要指望获得全面的科学知识———我们不是在编新版 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是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对科学有所感受———这些文章也就 是一组关于科学的“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的照片。 不过,为了更容易辨认这个叫“科学”的人,我们还是打算在这里简要提供几 条关于此人的判据———他是如何的,以及他不是(或不仅仅是)如何如何的(这是 以往谈科学的人很少注意到的)。 比方说———让我们继续比方下去吧———对于爱因斯坦这个人,除了给出照片,      1 还可以给出一些 “是如何的”:如他是物理学家,他是相对论的发明者,等等;当然 也可以给出一些“不是(或不仅仅是)如何如何的”:如他不是越南人,他不会中国 武术,等等。 这些关于科学的判据,并不能让我们唯一地确认科学,但是和那组“科学”从 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的照片———就是本书所选的那些文章———结合起来,对 于我们认识科学还是会有一些帮助的。下面就是值得注意的几点: 二、科学与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与“什么是科学精神”密不可分。下面先列出一些当代学者对 科学的较为可取的特征描述: A. 与现有科学理论的相容性:现有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一个成功 的科学学说,不能和这个体系发生过多的冲突。比如经常有人宣称自己的学说将 要“改写整个物理学”、“改写整个科学”,等等,那通常是不可信的。 B. 理论的自洽性:一个学说在理论上不能自相矛盾。 C. 理论可证伪性: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是:说“今天下午要下雨”,这是可证伪的———到下午看,下雨就是正确,不下雨就 是错误;而说“下午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就是不可证伪的。如果某种学说无论 怎么考察,都不可能被证伪,那就没有资格成为科学学说。 D. 实验的可重复性:这一条与伪科学所鼓吹的“诚则灵”之类直接冲突。科 学要求其实验结果必须能够在相同条件下重复。 E. 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理论:凡是宣称自己的学说“永远正确”的,都不是科 学学说,因为科学只能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前进。“永远正确”的学说, 只能是宗教。 F. 科学最重要的原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我们以前经常喜欢强调社会需求, 其实社会需求通常只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G. 科学是通过批判方法寻求真理的理性实践,旨在建立起合乎逻辑的相互联 系的体系。 H. 科学知识体现于各种专家。 I. 科学是选拔精英人物的一种工具,是界定学术水平的一种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于科学精神比较完整的理解可以包括: 理性精神———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 物质世界,没有超自然力的地位。 实证精神———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理论都经得起观测的检验,而且这种 检验是可重复的。 2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