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崔正军:治黄信息化建设的铺路人.docVIP

劳模崔正军:治黄信息化建设的铺路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劳模崔正军:治黄信息化建设的铺路人   “平日里,他不善言辞;工作中,他生龙活虎。”这是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山东黄河信息中心)的职工对劳模崔正军的评价。崔正军同志是山东黄河信息中心一名普通的通信技术工人,今年已经55岁。从1981年参加治黄工作至今,崔正军同志扎根于黄河通信建设一线已经36年了,他从一名“啥也不懂、师傅叫干啥就干啥”的通信新兵,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知识丰富”的高级通信技师,今年光荣地被评为黄委劳动模范。可能是因为长期参加施工、坚持工作在一线的缘故吧,高高瘦瘦的崔正军工作中依然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身手不凡,有时干起活儿来能赛过年轻人!大家还记得,在涵闸监控室内、在通信铁塔上、在移动卫星车内、在施工工地、在汶川大地震救灾现场……总有他忙碌的身影。   第一份工作――外线机务员   青春韶华,终生难忘。崔正军依然记得自己19岁那年来到黄河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电话外线机务员。当时,黄河上的通信可不是现在信息化智能化高度融合统一的模式,通信还是以有线杆路传输为主,电话联络主要靠“人和天”,也就是说,通信工作主要依赖人工维护,还最怕遇上恶劣的天气。   作为一名通信新兵,崔正军一边在工作中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一边购买书籍学习业务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能独自承担5公里明线通信线路的日常维护与抢修任务。无论是刮风下雨、烈日当头、冰天雪地,还是节假休息日,只要接到处理通信线路故障的指令,崔正军便立即赶往现场,由于他平日里积累了扎实的“课业功底”,因此他每次处理故障既准又快,成了当时大家学习的技术标兵。   黄河通信行业的优秀值机员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黄河通信建设高潮迭起,微波传输、程控交换等技术被应用于治黄通信实践。   那个时期,崔正军同志从事载波机务值班的工作,当时正是黄河通信从传统明线升级为微波光缆传输的重要转折期。由于大量新设备和新系统被投入生产运行,因此,崔正军和同事们需要掌握大量新知识,他们白天忙在生产一线,夜晚还要加班看资料、学技能。回忆起那段时光,崔正军同志动情地说:“当时自己年轻啊,有使不完的劲,精气神也高,通信上一帮年轻人都是较着劲儿地学,较着劲儿地干啊!”这一时期,黄委通信网内上下级的系统设备联调工作特别频繁,为了不影响治黄工作的正常联络,崔正军和同事们想方设法减少线路中?嗍奔洌?尽量把联调测试安排在凌晨进行,有时候为了一个性能指标的最优化,他与对端的值机人员会反复测试,常常彻夜不眠。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崔正军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被黄委通信总站授予黄河通信行业“优秀值机员”的荣誉称号。   “一粗、二慢、三细” 的工作方法   1995年的济南至东营数字微波干线工程建设,是山东黄河通信建设的一件大事件,此项目也是利用中芬政府间贷款实施的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项目的子项目。   崔正军同志作为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了该工程的建设,并负责电源设备、蓄电池组、防雷地线、设备工作地线的安装调试,以及后续天馈系统及其辅助设备的安装任务。在这次施工中,崔正军总结出了“一粗、二慢、三细”的工作方法。“一粗”,是指对天馈系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粗调,找到接收效果的最好点;“二慢”,是指在接收效果最好点进行慢调,使接收效果进一步达到最优;“三细”,是指在接收效果最高点对天馈系统进行细微调整,使电路接收指标达到最佳。经过60多天的紧张施工,证明崔正军同志“一粗、二慢、三细”的方法的确是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济南至东营数字微波干线项目比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建设任务,且一次全线开通,系统设备运行正常,受到了黄委嘉奖。崔正军同志的工作方法还被应用于山东黄河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一期、二期等多项工程施工中,使所安装调试的电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无线接入系统电路开通率为100%。   难忘的一次通信施工经历   1997年,为解决黄河基层单位通信问题,黄委决定建设黄河下游县局以下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作为技术骨干,崔正军同志参与了该项目山东段的工程施工任务。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黄河大堤白天最高温度近40摄氏度。但是,为了安装通信设施,崔正军每天要在四五十米高的通信铁塔上攀爬好几个来回。他说,汗流浃背、汗水湿透衣衫都是小事,最怕的是在登塔过程中汗水流进眼里,那就要立即停下攀登,稳住身子、抓好塔梯、用力甩头,视线清晰了再继续向上……   在安装滨州黄河河务局的通信基站时,正赶上风雨交加的雷阵雨天气,按照规定这种天气是不能进行施工的,但是这种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收工,仅来来回回路上的时间就会耗费很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崔正军同志会坚持等上一段时间,在确定现场安全并符合施工条件后,再继续完成作业。他说,这样的天气地面上看似风平树静,铁塔上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