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书签半部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叶书签半部史   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   湘竹离离欲作堆,书签砚匣自追陪。   爱书的人大概都有这个经历,借书给别人时,总不忘夹一张书签,并干叮咛万嘱咐,切不可以折书。这种不信任感并不讨喜,却足见惜书之人的拳拳之心。如今人们都习惯网络阅读,加载电子书签时,总会想起纸质书中的那一张纸、那一片叶。   悬牙签 新若手未触   “书签”这个称呼,是在唐朝成型的。最早见于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不过,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要说书签,得先从书开始说起。   在最初的竹片(木片)时代,书被叫做“简”或“策”(木片上的叫“牍”)。单个竹片为“简”,用绳子串起来就成了“策”。当一卷书读完,要收起来,是从末尾那一简开始卷起,卷到最后,当然是文首露在外面。   文首前面,会放两片空白的简,称为“赘简”。古人就把篇名写在赘简的背面,这样只要拿起简牍,就知道这一卷是什么内容了。这个赘简,便是“书签”的雏形。那本翔实地记录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睡虎地秦简》,其赘简大概是最无价的书签了。   竹片时代后,是卷轴时代。《后汉书?儒林传》里记载:“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载七十余乘。”可见帛书使用的广泛。可是,帛书虽然轻省,造价却太昂贵了。所以汉朝时,是竹简和帛书一起用。人们把字写在缣帛上,再把它们缠在竹做成的轴上。如此,缠好的书卷每5~10卷用布衣包起来,堆在一起,卷轴部分朝外。为方便查看,就在卷轴一端系上标记了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就是书签了。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东汉已经发明了造纸术,直到唐朝,人们依旧习惯用卷轴书,只是把昂贵的缣帛换成了便宜的纸张。这个时候的书签大都是竹片做的,讲究的人家会雕刻一些花纹,所以“签”字是“竹”字头。但有钱人家偏不,他们用象牙来做,所以书签也叫“牙签”。当时真正用来剔牙的,叫“齿签”。   为了方便使用,在牙骨上系了丝线绳索。在唐代,《鄞县志》记载,该地世家大族史氏,家藏“牙签最富”。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刀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邺侯是唐代四朝宰相李泌,他嗜好收藏,家藏图书之巨,冠甲当世。若是不懂,以为古代大户人家在书架上挂的是一排剔牙的东西,可就笑掉大牙了。   按照古人喜欢引中的习惯,牙签有时也代指书籍。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云:“读遍牙签三万轴,却来小邑试牛刀。”纪晓岚在快编纂完《四库全书》时,心生感慨,写下“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显然,这里的牙签不是书签,而是书籍。   贴浮签 署名也标记   到了唐末宋初,随着印刷术兴盛,册页装书彻底取代了卷轴。所谓的册页装,就是用纸张将书籍装订在一起的书籍装帧形式,分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都是可以翻页的书。   这个时候,人们将写有书名的长方形纸条或绢条贴在书籍封面左上角,有些还会写上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为了区别于卷轴装书用的“挂签”,这个贴在封皮上的东西被称为“浮签”。直到清朝,印刷术提高,书名可以直接印在封皮上,书名才不用贴浮签。这个浮签,也是古老书签的一种。一般请名人或师长题写。   在古籍里,浮签常被写做“签”“面签”“签题”。如清胡虔《柿叶轩笔记》:“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皆钞本……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予以碧,集以浅楠,楠木匣盛之。”用四种颜色的浮签区分经、史、子、集。学子找书之前先找“签”,大大减少了查找的麻烦。这种浮签,也叫“检”,是书的区别、标记。所以查找资料,也叫“查检”。类似我们今天去图书馆找书,要先查找索书号。   后来人们把薄片夹在书内,以记录阅读进度。这个,便是我们熟悉的书签了。   宋朝文人追求风雅气韵的生活态度,开创了中国独有的文房艺术。作为书籍的“窗户”,他们自然不会放过书签。此时,文人墨客在书签上题诗作画蔚然成风。   据说书签的样式丰富起来和李清照有关。南渡后,李清照写下《声声慢》。在“乍暖还寒时候”的某一天黄昏,李清照独自“守着窗儿”“雁过也,正伤心”“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知不觉中已将手中的诗稿撕成条,等她猛然醒来,诗稿早已撕坏。费了好大的劲,她把一条一条的诗稿理整齐摆在桌上,不禁奋然写下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在此时朋友来访,看到桌上的纸条,以为李清照正在书签上题诗,便争相效仿。于是,在书签上题诗作画之风便迅速传遍全国。   此时书签多为骨、竹、木、纸片,均手工制作、描绘。讲究一些的,还会在薄片上贴绫绢。有趣的是,第一张印刷出来的书签,不是出自大宋,而是辽国,为《契丹藏》使用。   小书签 五花八门也   明清时期,铜书签普及,形制也较为固定。尺寸比??籍略大,长而偏平,上宽下窄,有些会刻上简单的纹样。清朝出现了银、红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