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吉木乃的天空下
那年的夏天,我和导师一起,连同我的两个师妹在阿勒泰的吉木乃县从事一个课题的调研,这让我有了一次走进中国最北边的这个县城的机会,走进我梦寐以求的阿吾勒,真正和我的族人朝夕相处。那些繁忙而快乐的日子满满地都在我的心里,以至于时隔这么些年我都无法将那些感觉沉淀成文字,沉淀成一些纯粹的情感。很多美好的事物和故事说出来的时候恍如隔世,隔着岁月的风霜雪雨,带给我们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快乐和忧伤。
“吉木乃”系氏族名,为乌古斯汗国九姓氏族之一。 “吉木乃”又名托普铁热克,哈萨克语,意为杨树林。因早年此地多杨树而得名,这是我在资料中查到的内容。实际上,托普特热克在哈萨克语中是“一丛一丛的树”之意,即为树多之意。我们的足迹没有能够遍及吉木乃的角角落落,所以也没有感觉到此地多杨树。倒是对吉木乃县植被之稀疏,天气之干旱深有体会。
到达吉木乃的当晚,我和师妹娜依坐在县宾馆的大堂和接待我们的民宗局的司机闲聊。他是新疆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为了照顾父母回到吉木乃县做了一名驾驶员。他有着哈萨克族帅哥特有的持重又得体的举止。当我们问他当地的特色是什么?他略一沉吟说:“缺水。”我们忍不住笑出了声,满以为他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自己家乡的种种美好之处,譬如:吉木乃的羊肉最好吃,吉木乃的空气最纯净,吉木乃虽然是全国贫困县之一,但吉木乃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发展经济……诸如此类的赞美之辞。看到我们发笑,他有些不高兴,郑重其事地又说:“真的,特别缺水。”
我用眼神制止了娜依的笑,随即向他解释:“我们主要是想知道县里有没有什么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地方。”他终于舒展了好看的眉头,说:“那是有的,我们这里的羊肉特好吃,你们女孩子爱吃的凉皮子也不错,有时间我带你们去吃。也有新开发的景点,有点远,来回得大半天,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时间去。”他望着我们,似乎是发出了邀请的眼神,藏在深褐色睫毛中的眼眸黑白分明。我和娜依忽然有些慌乱,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有多久没有见过如此纯净的眼眸了?!
吉木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新疆最大的贫水县。吉木乃的干旱少雨、夏季的热干风和冬季的闹海风是全国知名的。可是吉木乃的天是少有的碧蓝,吉木乃的向日葵金黄的耀眼,吉木乃人的眼神和她的天一样清澈。
每一天我都要穿上最漂亮的裙子,带上哈萨克式的长长的耳环,袅袅婷婷地走在吉木乃的蓝天下。每一次,师妹沙吾列都要耻笑我:又不是去参加“托依”,干嘛穿成那样!出生在吉木乃的沙吾列风风火火的性格,对我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村里调研她是百般的不喜欢,认为是城里人的做派。而我历来觉得人自来到这个世界,不管男女,都应以自己的最好形象示人,那是对他人的礼貌,也是对你所生活的尘世的一点回报。让世界更美好,其中也包括让自己更美好。当然,这样的美好不应仅仅体现在表面。那时候,我不和沙吾列讨论这些,我只淡淡地笑,告诉她:我是想对得起你们吉木乃的蓝天。
是呀,吉木乃的天那么蓝,蓝得让人眩晕。去往乡里的路上,总能遇到一片片一望无际的向日葵。那样的壮观和热烈也许只有在吉木乃才可以看到,我曾在那样的蓝天下,写下诗行:
远远地那片金色的向往
迎着湛蓝的天空
微笑
在吉木乃干燥的夏天
那些早熟的向日葵
每一片花瓣
都写满渴望
我想停下来
和它一起疯狂
风
却将我带到了远方
中哈边境第一村
――沙尔梁
沙尔梁村又名萨尔吾楞村,是位于我国最北边的村庄,是距离国界线仅仅200米的哈萨克族村庄。如果撇开沙尔梁村所在的特殊位置不说,那么沙尔梁也许和阿勒泰那些刚刚开始定居的村子没有什么两样。生活在那里的村民有56户人家,属农牧结合村。我们去的那个时候,村里的人们都在忙着建院修屋,忙于搬迁。我们的访谈和问卷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但只要我们出现,再忙他们都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还会在没有归置停当的厨房中想方设法烧出一壶奶茶。每每离开接受访谈的人家,看到他们即刻投入繁忙中时我总是心怀歉疚。
那时候的沙尔梁有一所空荡荡的小学,据说学生都去了镇上的寄宿小学。这所小学应该是沙尔梁绿化最好的地方,而沙尔梁又是整个吉木乃的绿洲。这不仅体现在小学校里那些高大的杨树和白桦,还有那绿油油的齐腰的草。置身于这里会让我们暂时忘却吉木乃的干,吉木乃夏天的热还有那恼人的风。
那个时候的沙尔梁,柏油马路已经修到村里,却迟迟没有通班车,进出村里只能从县城租车或搭来回办事的车辆,我们有幸借用民宗委的车辆,每天一大早将我们送到沙尔梁,傍晚时分再将我们接回县里。那时,村里各家各户都忙着搬迁,我们无法借宿。村里没有餐厅也没有商店,午饭我们就在小学校的树荫里就着早上带来的矿泉水吃馕。导师坚持不麻烦忙着搬迁的人们,我们也就努力坚持着。说真的,小学校虽然绿荫婆娑,但访谈了一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