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观幸福感结构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二元分类图式的诊断
社会主观幸福感结构2010·4CJS第30卷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二元分类图式的诊断王培刚摘 要:传统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是由以情感要素为测量取向的快乐感和以认知要素为测量取向的满意度两种分类所构成,但近期的一项研究认为传统的分类图式存在实质性问题。本文利用CGSS2003和CGSS2005城市居民调查数据,证实了传统分类图式的合理性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还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正处于逐步提升状态,且幸福观正在从社会体验向审慎认知转变。关键词:情感要素认知要素主观幸福感结构TheStructureofSubjective Well-Being:DiagnosisoftheDualClassificationSchemaofAffectiveandCognitiveElementsWangPeigangAbstract:Thesubjectivewell—beingin thetraditionalqualityoflife perspectiveconsistsoftheaffectivemeasurementofhappinessandcognitivemeasurementofsatisfaction.Butarecentstudyhasindicatedthatthistraditionalclassificationschemaissubstantivelyfaulty.BasedonCGSS2003andCGSS2005surveydatafromurbanChina,thecurrentstudyhasconfirmedtherightnessofthistraditionalclassificationschemaand its feasibilityin China.Ithasalsofoundarise in thesubjectivewell—beingandhappinessofurbanresidentsandashiftin theconceptionofwell—beingfromsociallyexperiencingtoprudentiallycognizing,Keywords:affectiveelements,cognitiveelements,structureofSUbjectivewell-being+作者:王培刚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Author:WangPeigang,SchoolofPublicHealth,WuhanUniversity)E-mail:wp9926@163.corn”本文受到2009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6039)支持。EProjectSupponexlbyHubeiProvinceSocialSciencesFund2009(206039).]·143·万方数据社会-2010·4时至今日,客观生活质量研究总体上坚持的仍然是西方国家自17 世纪以来的经济和社会报告传统,只是在侧重点上更倾向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则侧重于对人们的态度、期望、感受、欲望、价值等方面的考察,着眼于人们的幸福体验,该研究取向常被称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研究(邢占军,2005)。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Diener等人(DienerEmmons, 1984)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情感成分,包括积极情感(pleasantaffect,PA)和消极情感(un-pleasantaffect,NA);(2)认知成分,称之为生活满意度(1ifesatisfaction)。本文将这两个因素作为独立的变量因素分别进行考察,研究其各自主要成分对以情感要素为测量取向的快乐感和以认知要素为测量取向的满意度的影响。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 主观偏好对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根据Diener等人(1996)的研究,大部分人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平均水平,由此他们假设有一个积极的基线在影响着人类。如Diener等人(1985)考察了生活满意度的数值范围,他们发现,在5—35的数值范围中,本科生样本平均得分为23.5,老年人样本平均得分为25.8,二者均呈现出积极的生活满意度。在另一项测量中,Diener等人(1997)发现,85%的美国人拥有积极的主观幸福感。这似乎意味着被调查者作为一个群体,对他们的生活感知持中立态度,并倾向于展现出积极的主观幸福感。Cummins等人(2002)的研究将主观幸福感描述为一种经验性规范 标准,研究发现西方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均值在70%一80%标准误(SM)之间。这些测量数值反映了人类作为生物体的普遍性(C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