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课件 新人教版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唐*李煜*谢新恩: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北宋*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北宋*柳永*斗百花: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北宋*晏几道*阮郎归: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南宋*辛弃疾*踏莎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 小髻,称总角。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 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zān 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 簪起表 示已成年。豆蔻kòu: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 发 戴冠,表示已成年。 语言与风俗 ----?1. 修养类 人有志、竹有节。不学行,欲学飞。言人不自量力,急于求成。力多讨人疼,嘴多讨人恼。言少说多做。惹人遭人打,惹狗着狗咬。指不要招惹是非。清饭清菜吞不下,冷语冷言受不着。指莫冷语伤人。死猪不怕浇水烫。言人死皮赖脸,不怕批评责备。皮厚不死人。言厚颜无耻。矮狗跳高灶。言不自量力。做事累保长。比喻自己做事连累别人。路在嘴上。在嘴上:言要勤请教人。青盲不怕虎。盲人见不到老虎,因此没有畏惧心理。常指人不知天高地厚 -----2. 待人处世类交朋友难,失朋友易。听话不定,害死人命。敬人得人牵,敬神不相干。意敬神不如敬人。树不好千刀,人不好千怨。乞丐都有三年运。意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过溪拆船板。言过桥拆桥,指恩将仇报。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冥)不怕鬼敲门。 -----3. 家庭生活类母疼子如牛毛多,子疼母不如牛毛长。公婆疼头上孙,父母疼做尾子。青柴难烧,娇子难教。兄弟一条心,有钱买黄金,兄弟不同习,没钱买灯心。兴家三年,败家三时。从无做有人才会,从有做无人看低。一个媳妇水缸满,两个媳妇水缸半,三个媳妇水缸破。便宜买吃贵买穿。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喻夫妻形影相随。持家要俭,待客要丰。 -----4. 气象节气类南风不过篱,北风过针鼻。早红风,晚红雨。三月无清明,四月无立夏。清明风,谷雨雨。惊蛰水浸溪,市上无米卖。寒在清明肚,冻死老牛牯。惊蛰回南风,天寒到芒种。九月风过午,无风也有雨。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冬至干,年夜湿,冬至湿,年夜干。神仙都怕三、八月。三月、八月,属青黄不接时间。 -----5. 生产类靠人谷满仓,靠天空米缸。小暑大暑,插秧不迟。过了立秋,有种无收;过了处暑,有谷无米。近山靠山,近海靠海。上田有水,下田有泉。 寿庆:成年男女平时只做生日,不做寿。有“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之忌。50岁始做寿,60岁称大寿。72、83、94岁则大贺特贺。旧时富有人家祝寿大摆排场,堂上张灯结彩,寿屏高挂,正中桌上摆上筹面、寿糕、燃大红烛。寿公寿婆端坐中堂,头戴红巾,腰系红帕,儿媳双双上前跪拜,继由女儿、女婿、侄、孙等拜贺,然后大摆酒席热闹一番。是日亲友送礼物敬贺,岳父母寿庆,女婿之礼特厚。平常人家老者过生日,只剥“红蛋”,备便饭谢芳邻长者。此俗于解放后废弃已久,今又复兴。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彝族风情 火把节的起源与 发展走向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彝族人民是爱美的,特别喜爱花,爱美和爱花充分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小伙子喜欢穿白色,并让姑娘在衣服小口袋上方绣彩色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