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科学化实践取向
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科学化实践取向 [摘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导致他们的社会能力欠缺。构建科学的身心素质训练机制、口才写作能力机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机制和社会实践机制,对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能力 科学化 实践
[作者简介]杨建玫(1970- ),女,河南安阳人,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郑州校区)文法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河南 郑州 450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科教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河南省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737)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86-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的社会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近年来,用人单位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往往要求他们具备各种社会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然而,他们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需要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科学化的培养。
社会能力指一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他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协调能力以及他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①据此,高校对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科学化培养应当遵循科学的法则和特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出培养其社会能力的方案。
鉴于此,笔者连续两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校国贸学院、会计学院和工商学院的2008和2009级的实习学生,就学生的身心素质、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指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样本为600人,回收调查问卷58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575份,有效回收率为95.83%。调查结果如下:感到工作较为劳累者占53.2%,不太累者为34%,感觉不累者仅为12.8%;感觉工作压力特别大者占40%,感觉一般者占34.7%,感觉没有压力者占25.7%;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方面,感到应付自如者占35.5%,稍感困难者占38.5%,有困难者占26%;和同事交往时,感到与同事难相处者占68.8%,感觉一般者占21.4%,比较容易相处者仅占10.1%;在知识运用调查中,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对工作直接有用者仅占10.8%,感到间接有用者占55.9%,感觉无用者占33.3%。
结果显示,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调节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指标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这表明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亟待提高。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在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本着科学性的原则,探索并重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其融入和服务社会提供原动力。
二、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实践取向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能力,使其在自身素质、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高校应当从身心素质、口才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的机制。
(一)构建身心素质训练机制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是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容易产生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分裂等行为,严重削弱了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身心素质训练旨在贯彻大学体育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应对其进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素质拓展训练。
1.身体素质训练方案。(1)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身体的理念,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高校应向学生广泛传播健康身体的思想,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步实现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转变,切实提高其体质及健康水平。(2)将身体健康的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紧密结合。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常年开设体育课,将出勤率与学分挂钩,切实做到每人必选一个体育项目。(3)因校制宜地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器材,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身体锻炼氛围,以此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与拼搏精神。在举行体育活动时,应以校体育社团以及各班级为主办单位,积极筹划各种体育项目,要求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并通过综合考评与体育锻炼挂钩的方式,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心理素质训练方案。(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为了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根据各章节的不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