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探索和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探索和创新 摘 要:“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从“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特点出发,指出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基于“工学模式”下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建设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更新、实践考核方式的规范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助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仅为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指明了方向,更是为各门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必须适应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不断实现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实现”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优化。
1 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存在“适用性”的“缺位”
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此,教材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坚持“实践先导、理论巩固”的原则,以凸显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然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使用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却存在着“适用性”缺位的不足,表现为对普通本科院校信息技术教材的照搬照抄、为计算机等级考试服务、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更新不匹配等等,导致教材内容存在较为严重的实用性问题,与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也相差甚远,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埋下了“后患”。
1.2 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特色不足”、“形式单一”的缺陷
在网络化背景下,能否实现课程资源建设与信息技术相对接,并以此凸显高职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在要求。然当前该课程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不科学,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出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课程资源建设投入不足等方面的缺陷,导致与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困境。
1.3 教学方法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时普遍采取“计算机+PPT”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内容直观表达、信息量传递大,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课程理论知识,助推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计算机职业技能相关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实操为基础是这一模式无法突破的瓶颈。此外,这一模式还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的争议,与当前普遍采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限制了学生主体性效能的发挥。同时相当数量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授课时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误区,教学内容变成了考试要点分析,为通过率服务,应试教育痕迹明显。这种重考试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的做法极大地背离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就业更是“后患无穷”。
1.4 考核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认知偏差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之一,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为教学工作的改善提供依据。为此,考试的作用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知识的测评和检验,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状况;二是对教与学的交互性效果的评估,以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相当数量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考察时采取了笔试的模式,但试题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课程考核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认知偏差。一方面不能突出本课程职业能力考核的重点;另一方面则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纠结。
2 二、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2.1 课程内容――因材施教、调整优化,凸显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2月底发布的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1]。由此可知我国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这一成果的实现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分不开的。为此,在高职阶段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跨越以往的“零起点”误区,实行因材施教、课程内容整合,对于那些过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