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园和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大班为小学一年级做准备。小学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学校教育是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与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幼小过渡衔接的是否合理、科学、恰当,尤为重要。
课程目标衔接
德国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断层问题: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以及学习环境的断层。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关键所在。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它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同时体现了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中的教育价值。《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课程目标就是让儿童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教与学的关系,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多方面,对数学课程目标做出理解与阐述。
无论是小学还是幼儿园,课程总体目标就是为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课程目标,应确定为让儿童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 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学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2至7岁) 与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幼儿大多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没有数量守恒的观念, 多以“直觉”和“实践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可见,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童从幼儿期步入儿童期的关键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在认知发展上有三个转变: 语言能力上质的提升, 即从口头语言发展到书面语言; 认知能力上的重大进步, 即从直觉行动思维转变为具体形象思维; 活动形式上的质变, 即从游戏活动转变到正规学习活动以及掌握间接经验的活动,儿童的认知视野更加开阔, 认知能力也大大提升。
对于儿童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综合考虑到儿童教育总目标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水平以及儿童数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发展规律作为重要依据。儿童生长变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儿童发展需要和发展规律的把握是教师在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例如,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初步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着从具体操作层面逐步向抽象层面过渡的特点;那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此为依据,考虑到首先应借助直观教具和材料,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去发现去探究,获得有关物体数量、形状、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帮助儿童主动建构表象水平的初步数概念,再由此逐步形成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此阶段的儿童正是通过实物操作来进行学习的,同时,将这些经验整合到现实生活经验中。他们的学习虽以直觉感知为主, 但已渐渐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通过具体事物来引起记忆、想象、判断与推理,并且逐渐对保留概念以及对互补、可逆、同一性等特性也有所了解,甚至能根据事物的不同特质加以分类排序,以掌握不同类属间的关系。他们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分心, 因而不适合较长时间又缺乏变化的课程与教学;注意力分配也较差,不适合同时学习过多的事物。所以,弹性地调整一年级儿童的上课时间,进行动静交错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维持课程内容的相关性与延续性,进行整合式的活动课程设计,将有助于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
循序渐进下的课程内容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程的内容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活动中基本上都有所涉及。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组织时并没有考虑到知识的延续性,即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要求应该是不同的,而是以幼儿会不会、有没有掌握具体的知识点为教学要求,使得两个阶段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成为简单重复,没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又因为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所学内容不能较系统深入地理解。这样,导致幼儿不能获得必要数学经验,对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思维训练要求也不能掌握。(如图一)
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数学知识重复,低段数学老师往往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人为拔高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部分儿童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二是老师过多的“炒冷饭”,这样又使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