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惶恐之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特尔的惶恐之心    在全球绝大部分IT产业界人士眼里,英特尔是一家偏执地追求利润的公司,是“冰冷经济动物”的代名词。但不可否认,从一家小小的芯片制造企业起家,发展成执牛耳的处理器提供商,英特尔又是一家非常成功、有着独特的公司经营和文化理念的公司。为此,带着疑问,《IT时代周刊》深入英特尔中国公司,搜寻他们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地留下的身影,试图揭示其不为人知的一面。   1955年,美国硅谷史上著名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来了一位20多岁、其貌不扬的新成员,他当时并没有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但这个在孩提时代便喜欢拆父亲福特汽车发动机的青年,竟是日后著名的“肖克利八杰”之一的鲍勃?诺伊斯,也就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建人。   1959年7月,诺伊斯在自己和其他“肖克利七杰”创办的仙童(Fairchild)公司发明了集成电路。这项发明在当时没有引起业界轰动,只被华尔街投资人当成一件“突发奇想的艺术品”,诺伊斯却看到了集成电路的光明。于是,他在1968年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决定:离开仙童,创建英特尔。   正因为创始人先天具有探索精神,英特尔从创立开始就被打上了“创新”的烙印。从接连不断地推出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处理器,直到行业称雄的事实,都足以证明英特尔做到了这一点。   英特尔在中国的表现,正是他的典型缩影。      第一章用心为芯 以新践行      20年来,这家具有传奇色彩的大企业,在中国同样经历了从籍籍无名到众人皆知的创业发展史:从初期单纯的市场逐利到技术研发、投资设厂,以及开展教育计划,他们全方位介入中国市场,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时代的产业生态环境,其影响远远超出了IT产业本身。      技术创新 用心为芯   1985年,牛年,在这个适合拓荒耕耘的年份,英特尔开始了中国之旅,他把在中国落脚点设在北京中信大厦15层1505室,首任总经理叫林志旋。除了一位秘书,英特尔中国办事处还有的只是一位司机和倒水的阿姨。“老英特尔”们将代表处形容为英特尔的“中国旅行社”。   当时,在电脑都难得一见的情形下,国内少有人知道英特尔。许多初次看到英特尔招聘广告的人,甚至以为他是一家做薯片(chips)的公司。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期,英特尔遭遇其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1980年代,全球半导体行业格局发生转移,日本半导体行业因制造工艺领先美国而在全球占主导地位。在1985、1986年间,日本产存贮芯片(DRAM)以性能稳定、存储量大、价格便宜的特点,把英特尔的同类产品完全比了下去,后者陷入困境并面临倒闭。有历史数据显示,当时存储业务占全公司业务量的80%。   “这一年,英特尔做出决策,放弃存储业务,转向微处理器的研发和销售。那时,后者的业务量还占不到公司总业务的15%。”英特尔的一位前任高管向《IT时代周刊》回忆道,“这是英特尔被逼上梁山,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机缘巧合,也就在同一年,中国的电脑(当时国内称为微机)市场开始出现生机,其直接原因是企业开始规模性引进电脑作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工具,英特尔适时带着最新的386处理器来到中国。   因为将电脑的运行速度推向了新的高度,英特尔的价值为中国产业界所认识,他在这里的历史也由此正式开篇。   不过,早期电脑的应用还十分简单且枯燥,电脑狭窄的使用面直接导致其应用的困难。据英特尔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杨旭回忆,当时有很多人产生了“为什么发明电脑来替代打字机”的疑问。   一切在随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奔腾”(Pentium,一度被称为“586”)系列处理器面市后有了本质上的改观。1993年,英特尔推出第一款奔腾处理器,电脑自此进入奔腾时代―――多媒体时代,人们第一次能够借助电脑轻易地处理和再现各种数据、语音、图像、视频。      策略创新 以新践行   作为技术型企业,英特尔把自己标定为市场的风向标和领跑者。   1992年,在第5代芯片开发出来后,英特尔将其命名为“Pentium”(中文名取谐音“奔腾”)。新词听起来铿锵有力,但没有立刻被中国人所接受。   “1993到1994年间,中国市场是386的天下,大家对中国要不要奔腾产品有很大争议。宏志电脑(AST)和康柏(这两种品牌当时在争谁是中国市场的第一名,现均不存在)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奔腾,用386已经足够,即使追求更高性能的计算机也应该是486。”前述英特尔前任高管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然而,借着一次偶发事件(1994年,很多国外公司把旧显像管和生产线卖到中国,社会上引发了“中国是不是垃圾站”的讨论,同时让国人思考“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英特尔意识到要推动中国技术和市场发展,一定需要中文软件,只有更多的中文软件出现,才能使计算机的使用更简单,才能有更多的人来使用电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