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西南丹白裤瑶舞蹈文化中铜鼓.docVIP

浅议广西南丹白裤瑶舞蹈文化中铜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广西南丹白裤瑶舞蹈文化中铜鼓

浅议广西南丹白裤瑶舞蹈文化中铜鼓   摘 要:铜鼓在白裤瑶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铜鼓为舞蹈道具和舞蹈伴奏的白裤瑶铜鼓舞已经被列入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民族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载体,更是白裤瑶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播窗口。铜鼓贯穿了整个白裤瑶的舞蹈文化,几乎每一支舞蹈中都能听到铜鼓时而低沉,时而振奋,时而欢腾的节奏。它的鼓声带有浓郁的桂西北原生态民族特色,可以说铜鼓对白裤瑶族舞蹈文化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白裤瑶;铜鼓;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66-01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又因男士穿着白裤而得名,女性的服装更具有原始特征,上衣为前一片后一片,故又称为两片瑶。笔者有幸亲眼目睹了白裤瑶制作服装的过程,从上山收集粘膏树汁到蜡染再到纺布绣花,整个做工可谓是一绝。白裤瑶族人民就如同这衣服一般无处不透露出朴实、细致而又热情奔放,由此可见在白裤瑶的舞蹈文化中也蕴藏着一股力量,而这股力量伴随着铜鼓声声,大山儿女的情怀奔涌而出。 一、铜鼓的起源 据文献记载,铜鼓是由和它相似的铜釜演变而来,最早起源约在春秋时代,是由活跃在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的“濮人”首创,云南万家县出土的铜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而后又经“滇人”发展铜鼓开始像东、南、北三个方向传播出去,到达百濮族群,百越族群的骆越人的地区。时至今日还在使用铜鼓的地区已经屈指可数,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又是拥有铜鼓量最大,使用历史最长的一个,积淀了深厚的铜鼓文化。 在白裤瑶民间,铜鼓被认为是一种魂魄活物,他们不仅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更是记载历史的珍贵“书籍”。据了解,白裤瑶族每个家族都会收藏一面铜鼓,它们代表着整个家族,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因此每一面铜鼓都会有个响亮的名字,而白裤瑶同胞待它犹如兄长般敬重,不论哪家哪户对于铜鼓的敬仰都是无可厚非的。 白裤瑶的铜鼓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欢腾都能听到铜鼓传来的阵阵浑厚之声。过去铜鼓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用它来发号施令以振人心,而现在基本用于民间各种重大节日和场合。 二、铜鼓的构造 铜鼓,顾名思义通体以青铜浇铸,主要成分以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耳朵”可以吊起来敲打,整个铜鼓状似圆座墩,中空无底,鼓腰向内曲缩。铜鼓大小不一,轻重不一,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周边有青蛙、蟾蜍等饰物以及翔鹭纹,云纹。鼓身有羽人舞蹈纹,竞渡纹或是通体云雷纹等。铜鼓上的纹饰多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其中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比如,人们常看到铜鼓中最显眼的部分是鼓面中心的太阳纹,众所皆知,在农业事业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过去由于人们不了解自然现象就认为太阳是“万物之灵”因此对太阳极为崇拜。现在世界上还保存着一面最大的铜鼓,鼓面直径为166厘米,重300公斤,鼓面中心雕铸着太阳纹,鼓面还有翔鹭纹,据悉这是人们以此寄托渔业丰收,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之意。此外,在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河渎神》中这样记载着“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雪,楚山如花烟开”。由此可见铜鼓文化的影响力甚大。 三、铜鼓在舞蹈文化中的影响 (一)白裤瑶的舞蹈文化 白裤瑶的舞蹈体系中分别有裙子舞、猴棍舞、簸箕舞、砍牛祭祀舞和铜鼓舞等,其中这五种舞蹈是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舞蹈,虽已经过了数百年岁月时光的洗礼,时至今日依旧保存着良好的原生态文化体系,他的舞蹈文化实实在在的刻画了辛勤朴实劳作的白裤瑶同胞,很真实的演绎了白裤瑶同人日常生活作息,其实,白裤瑶同胞也采用了身体语汇的方式来保存和写实历史故事。 裙子舞:这个舞蹈是白裤瑶的迎宾舞组中的第一支舞,笔者认为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个作为开场舞是想让外来宾客从外到内的去了解自身民族文化,整个舞蹈一般由6个女孩演出,女孩们双肩背篓,背篓外摊开着半扇百褶裙,每当女孩们旋转时,背篓里的裙子在风中飞舞甚是俏皮动人,整个舞蹈运用最质朴,最简单的动作勾勒出白裤瑶妇女温柔贤惠的样子。 猴棍舞:猴棍亦是跳猴棍,是白裤瑶重要庆典时不可或缺的活动。猴棍舞的由来是在古时候白裤瑶人为了保护家园,抵御外患所以手持两根棍子,但是经过时代变迁,岁月洗礼,人们开始将其演变为一种耍猴及娱乐工具,在动作的处理上也从过去的抗争演变成模仿猴子的形态。跳猴棍的时候还需要舞者的身体协调性极强,每次敲棍子都要随着铜鼓的重拍,节奏一般为一重拍敲击以此,当浑厚的鼓声和清脆的棍子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总会让人特别兴奋,让游客也情不自禁的加入他们队伍中一起欢愉,感受白裤瑶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铜鼓舞:铜鼓舞主要是以铜鼓特有的乐音、鼓点的变化配合一名鼓者击打大皮鼓起舞的表演,以增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