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刍议琵琶演奏在广东音乐中地位和作用 [摘 要]琵琶作为中国的“民乐之王”,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在早期的广东音乐发展期间,一批著名的音乐家和演奏家将琵琶演奏融入广东音乐,并创作了大量的曲目,使广东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独特。随着琵琶演奏方式的改革和发展,琵琶在广东音乐的演奏中发挥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琵琶演奏始终与广东音乐不可分割。
[关键词]琵琶 演奏艺术 广东音乐
一、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对琵琶演奏的影响
琵琶是我国一种民族弹拨乐器,它是起源于丝绸之路的古老乐器,已经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琵琶初名为“批把”,亦作“枇杷”。东汉的刘熙在《释名“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东汉的应劭也在《风俗通》中讲到:“以手批把,谓之琵琶。”可见,琵琶是以两种主要弹奏的动作,并因具有象声意义而得名的。这样,从秦汉至隋唐时期,众多的弹弦乐器,如长柄的、短柄的、圆柄的、梨形的、木面的、皮面的、弦数较多或较少的等等,都以它们相似的弹奏动作而被统称为“琵琶”。
从乐器构造上区分,古代的弹弦乐器又可以分为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直项琵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当时由波斯通过西域而传入我国的。也有人认为它的前身是秦代的一种类似鼗鼓的弹弦乐器――弦鼗,至汉代就演变成盘圆柄直的,具有四弦十二柱的“秦汉字”,亦称“秦琵琶”或“汉琵琶”。直项琵琶的特点是音柱较多,横抱用手指鼓弦的。曲项琵琶大约在南北朝时,也从西域传入中原。
在魏晋到唐朝,曲项琵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尤其是唐代的音乐,大都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同时,唐代的音乐文化也曾对东亚邻近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唐代琵琶乐的盛行随着日本遣唐使被带到了日本,后来成了日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至今,日本还珍藏着我国唐代唯一留存的、做工极为精细的嵌螺钿紫檀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唐代以后,随着琵琶形制的不断完善和演奏姿势的改变,如变横抱为竖抱,废拨子为手弹等,琵琶的演奏技巧越来越多样,表现力不断增强。
现代琵琶的形制,是在唐朝以来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四相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音柱逐渐增多,由清代的十四柱(四相十品)、十六柱(四相十二品)发展到现代的三十柱(六相二十四品)或更多。现代琵琶音柱的增加不仅拓宽了音域,高音音色清脆明亮,中音音色圆润淳厚,低音音色结实雄浑。琵琶的演奏手法也发展得极为复杂多样,右手有弹、夹弹、双弹、滚、挑、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和多样的演奏手法,使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琵琶除了独奏表演外还广泛用于曲艺、戏剧的伴奏。它既能表现出活泼流畅、明快喜悦,又能充分传达婉转、抒情的诗意,也能表演出雄壮激昂、铿锵有力的曲调。因此,琵琶曲目历来就有文曲和武曲之分,如传统的文曲有《月儿高》、《塞上曲》、《昭君怨》等,著名武曲代表作则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等。随着现当代的创作和改编,一些曲目更具备了新颖的风格和丰富的手法技巧,如《狼牙山五壮士》、《彝族舞曲》等等,大大丰富和开拓了琵琶的演奏风格。
二、琵琶演奏与广东音乐的发展
广东音乐是指在南粤广东民系地区产生、发展和丰富的民间器乐乐种。广东音乐诞生于19世纪中、晚期,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音乐最初只是作为粤剧、粤曲中的过场曲,以及伴随舞台表演和衬托气氛所用的一些民间小曲。经过了近两百年的长期演变和发展,受广东地区的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和风俗语言的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改制乐器、丰富艺术表演,加上大批音乐家和演奏家的创作实践,广东音乐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性器乐乐种。因广东音乐能将广东人的勤奋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其至今仍广泛流传,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东音乐形成早期,许多精通民乐的音乐家和演奏家为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何博众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奠基人。何博众生于1831年,是广东番禺人。由于出身于音乐世家,他自幼深受家庭音乐文化的熏陶,曾拜于名师门下学习音乐,后以精通十指琵琶演奏,在广东地区广受赞誉。何博众除了在琵琶演奏上有精湛的技艺造诣之外,他创作的曲目大大丰富了广东音乐的演奏艺术。早期以“琵琶谱”发表的《雨打芭蕉》和《饿马摇铃》等广东音乐代表作也是出自他的手,而经典名作《赛龙夺锦》的初稿也是由何博众首创。著名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1872-1933)在祖父何博众的悉心教导下,他刻苦钻研,并继承了家传十指琵琶的精湛技艺,成为了广东音乐第一个发展时期的著名琵琶演奏家,与何与年、何少霞被誉为“何氏三杰”,以家传的琵琶谱为据加以整理、再创作并发表了一批反映新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