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学习方法指导
(针对开放教育与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支持服务)
内蒙古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纳生乌日图
授课班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班
讲授内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方法指导
讲授提纲: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六章 两汉的法律制度
讲授过程: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二)“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三)“昏、墨、贼、杀”(四)“吕命穆王,训夏赎刑”。
二、商朝的法律制度:
(一)《汤刑》(二)《汤誓》(三)《汤诰》
三、西周的法律制度:
西周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
(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三)礼制的衰落
二、各国的立法活动
(一)郑国的立法活动:
1、子产,于前536年,“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2、邓析,于前501年,作竹刑。
(二)晋国的立法活动:
1、晋文公,于前633年,在“被庐”,“执秩以为六官之法。”执秩,主管爵秩之官,是有关官吏管理法规;
2、赵盾(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常法”:制事典(改施政之方针);政法罪(预先制定刑法,按犯罪者罪行轻重,予以处决);辟狱刑(设置一定司法官吏,以受理未经决断之案件);董捕逃(追捕惩治因犯罪而逃亡者);由质要(根据契书来裁断民事方面的纠纷);治旧洿(治理贪污);本秩礼(贵贱不失其本);续常职(官有废缺,使贤能者任其职);出滞淹(发现和提拔贤能人)。“常法”包括行政、刑法、诉讼、民事等方面的内容。
3、范宣子任晋国执政时曾制定刑书,但未公布。
4、前513年赵鞅、荀寅把范宣子所作的刑书铸在鼎上公之于众。
(三)楚国的立法:
1、楚文王时,制定“仆区法”: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又规定“盗所隐器(隐匿盗所得器物),与盗同罪”。
2、楚庄王时,制定“峁门之法”: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辆不得进入宫门。
公布成文法与论争
春秋以前虽然有成文法,但皆未曾公诸于世。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如,资产“铸刑书于鼎”,受到晋国太傅叔向的反对,还有鲁国孔丘的反对。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战国形势地图: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一)“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亲疏”:是按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贵贱”:是按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一断于法”:“自卿相将军一至大夫庶人”……只要违反法律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开始打破了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二)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从而否定了奴隶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三)行刑,“重其轻者”。商鞅认为:加重刑于轻罪,轻罪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
二、各国的变法与立法活动
各国的变法
1、魏国:魏文侯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实行改革的,他任用李悝为相推行新政:(1)“尽地力之教”:鼓励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2)“善平籴”: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防止谷贱伤农;用来备荒,荒年由国家出售粮食,以平粮价,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3)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李悝的《法经》:
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得法典,它是适应日益发展的封建经济关系得要求而出现的。
主要内容:
阶级本质:它的锋芒主要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维护君主制制度;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历史意义: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秦汉以来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增加了《户》、《兴》、《厩》三篇,称为《九章律》;对当时封建形势的形成、发展和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被其他国家采用,如,使魏国、秦国强盛起来。
2、楚国: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最高行政长官:丞相)实行变法:(1)逐渐废除旧贵族特权,“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用节省下来的钱“以抚养战斗之士”。(2)“明法审令”: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栽减不必要的官吏。
3、秦国:(1)秦简公七年(前408年)颁布“初租禾”的法令: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献公时(前384年)颁布“止从死”的法令:禁止用奴隶殉葬。(3)秦孝公时起用商鞅为相两次实行变法:第一次于前359年: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②奖励告奸;③奖励农业生产;④奖励军功;第二次于前350年:①宣布“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②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③废除井田制,确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