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课件13-4.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物课件13-4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监测车辆行驶速度 测量血液流速 * University Physics 机械波 相位差 当 干涉加强 当 干涉减弱 ? 合振动的振幅 ? P 点处波的强度 干涉项 相干条件 1, 频率相同 2,振动方向相同 3,相位差恒定。 两列等振幅相干波相向传播时叠加形成驻波. 波腹: 波节: 其中 相邻两波腹之间的距离: 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 (2) 所有波节点将媒质划分为长 的许多段,每段中各 质点的振动振幅不同,但相位皆相同;而相邻段间各质点的振动相位相反; 驻波的形成 这是“驻”的一层含义。 即驻波中不存在相位的传播.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呢? 解释 ? 设某一时刻 t, 在 两侧的两个波节之间,( 即在 与 两点之间, 处是波腹) 表明这一段中的所有各点均在平衡位置的上方。 在 右侧的波节之间,( 这一段) ? 设同一时刻 t, 即在 与 两点之间, 表明这一段中的所有各点均在平衡位置的下方。 相邻段间各质点的振动相位相反 (3) 没有能量的定向传播。能量只是在波节和波腹之间,进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这是“驻”的另一层含义。 各质点的位移都同时达到各自的最大值时, 势能 其动能均为零。 全部能量是势能。 但波节处的质元相对形变大,弹性势能大。 波腹处的质元形变为零,势能为零。 因此,能量主要集中波节附近。 动能 当各质元同时通过平衡位置时, 各质元均无形变, 势能为零。 能量全部是动能。 由于波腹处的质元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因而能量主要 集中于波腹附近。 势能 结论 从整个运动过程看,能量在相邻的波腹,波节间来回 转换,它限制在以相邻的波腹和波节为边界的长为 的小区段中。 波节两侧的媒质互不交换能量,波腹两侧的媒质也 互不交换能量。 问题 驻波的能量那里去了? 从能流情况看,两列波的平均能流相等,但传播的方向相反,故叠加后的平均能流等于零。即驻波没有单方向的平均能流,驻波不能传播能量。 13.8.2 绳上的驻波 设绳长为 L, 线密度为μ,张力为F, 绳两端固定. 在两端固定的绳绳中,形成驻波的条件为 驻波条件: 或 由 有 ?k 称为本征频率,?1 称为基频; ?2,?3,… 分别称为二次,三次谐频等. 驻波 由此频率决定的各种振动方式称为弦线振动的简正模式. 两端固定的弦振动的简正模式 一端固定一端自由 的弦振动的简正模式 有半波损失(波节) 相当于入射波与反射波之间附加了半个波长的波程差 无半波损失(波腹) 入射波 反射波 透射波 透射波没有半波损失 半波损失。反射点为波节,表明入射波与反射波在该点反相。 固定端为波节,反射有半波损 自由端为波腹,反射无半波损 波密到波疏,反射无半波损 波疏到波密,反射有半波损 相位跃变(半波损失) 当波从波疏介质垂直入射到波密介质, 被反射到波疏介质时形成波节. 入射波与反射波在此处的相位时时相反, 即反射波在分界处产生 的相位跃变,相当于出现了半个波长的波程差,称半波损失. 波密介质 波疏介质 当波从波密介质垂直入射到波疏介质, 被反射到波密介质时形成波腹. 入射波与反射波在此处的相位时时相同,即反射波在分界处不产生相位跃变. (3) 以B为坐标原点求合成波,并分析波节,波腹的位置坐标. (1) 以D 为原点,写出波函数; 平面简谐波 t 时刻的波形如图,此波波速为 u ,沿x 方向传播,振幅为A,频率为 v . (2) 以 B 为反射点,且为波节,若以 B 为 x 轴坐标原点,写出入射波,反射波函数; 例1, 求 解 (1) (2) B D x ? ? y (3) 波腹 波节 例2 如图所示, 求反射波和驻波的波节,波腹点。 入射波 反射波 解: ? 波节点: ? 波腹点: 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 波节 驻波 相位突变π 波疏媒质 波密媒质 x 示意图:A1? = A1时的入射波和反射波: 弦的固定端出现波节 弦的自由端出现波腹 §13.9 多普勒效应 13.9.1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 由于观察者(接收器)或波源、或二者同时相对媒质运动,而使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 1. 波源静止,观察者运动 远离 u 靠近 u 观察者 2. 观察者静止,波源运动 S 运动的前方波长变短 3. 波源和观察者同时运动 远离 靠近 (符号正负的选择与上述相同) u 观察者 (3) (2) 当波源或观察者在二者联线垂直方向上运动时,无多普勒效应。 讨论 时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