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起点.doc

初中数学论文: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起点.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数学论文: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起点

打造“瘦身型”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起点   【内容摘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的数量过多,有的过分拔高,有的去学科化,有的同一主题不同阶段简单重复。这样教学目标越来越臃肿,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打造“瘦身型”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包括:适当减少教学目标的量;整合相同主题简单重复的教学目标;排除过分拔高的教学目标;舍弃非学科性的教学目标等。 【关键词】 教学目标;瘦身型;减负提质 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运用加法的思维方式,常常不注意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而是关注一些外在的表面形式,把各种新的理念以贴标签的方式进行简单的一一相加。于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数量过多,有的抽象、笼统,有的过分拔高,有的去学科化(混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之间界限),有的同一主题不同阶段简单重复。这样臃肿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应该给课堂指引方向的教学目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打造“瘦身型”教学目标实现数学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具体策略。 一、适当减少教学目标的量 教学目标少而精,本来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多少时要考虑到:第一,时间,一堂课仅仅45分钟,教师要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开展教学;其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经验等。只有适当的减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量,才能给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充分的时空,才能给学生真正发挥学习主体性提供条件,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学目标过多,则课堂教学就势必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教师心中有目标,授课就会重点不突出,蜻蜓点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会为各种情境的呈现和教学过程的完成服务;二是,如果教师心中无目标,只把教学目标做摆设,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滑向无目标教学的深渊,随心所欲,无的放矢。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滑坡。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未完全从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误认为目标越多就越好。例如在《等可能事件》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掌握简单的等可能事件可能性大小的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来体会数学问题;通过情景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等等。从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可看出:教师期望体现太多的新理念,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合作小组讨论、自评互判等等,可以说当下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几乎是应有尽有。可是仔细想想这么多教学目标真的能在45分钟内、在所有学生身上有效实现吗?最终的效果会怎样呢?教学中的实践状态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教学成了走过场,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碰撞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些想象中的“完美之举”反而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流于形式。如果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一角度来评价,这一节课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特点,确定主目标,适当减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量,不贪多,不好功,不求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二、整合相同主题简单重复的教学目标 所谓整合,就是寻找相邻、相关,甚至相距很远的目标之间交叉、渗透、溶合点,从而形成浓缩的综合目标。尽管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多方面的,是相当复杂的系统,但其中必然有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和要求[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2]刘家访.上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3]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 初中数学论文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