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_朱婉芮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_朱婉芮.pdfVIP

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_朱婉芮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_朱婉芮.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_朱婉芮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_朱婉芮

本文摘自延边医学杂志 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 1 1 1 1,2 1,2* 1,2 1,2 朱婉芮 汪其同 刘梦玲 王华田 王延平 张光灿 李传荣 1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2 国家林业局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山东泰安 271018 摘 要 树木细根生长与根际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该研究仿生欧美杨107 (Populus × euramericana ‘Neva’)人工林根际土壤 酚酸沉降与氮素有效性变化, 通过设置3种酚酸梯度(0X 、0.5X 、1.0X , X 为田间土壤酚酸含量)与3种氮素水平(缺氮0 mmol·L–1 、 –1 、高氮20 mmol·L–1), 探究酚酸和氮素对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的影响, 以期为阐明树木根系生长对根-土界 正常氮10 mmol·L 面过程的响应奠定基础。结果表明: (1)在无酚酸(0X )环境中, 缺氮和高氮均可抑制欧美杨107细根生长, 尤其对1–3级细根的影 响更为显著。比根长随氮素水平升高逐渐减小, 但其他细根特征并未呈现与氮素水平的线性关系。(2) 0.5X 和1.0X 酚酸梯度相 比, 欧美杨107的1–2级细根直径和体积随酚酸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大(p 0.05) 。酚酸和氮素对杨树细根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1–2级细根直径、体积受酚酸的影响显著, 而4–5级细根长度、表面积受氮素影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酚酸和氮 素对细根形态建成具有协同或拮抗效应。(3)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 在酚酸和氮素交互效应下, 杨树 –3级、 4级、 5级细根之间具有显著的形态差异。第一主成分主要体现细根觅食性状特征, 可解释细根形态变异的60.9%的 1 信息; 第二主成分主要体现细根形态构建特征, 可解释25.3% 的信息。杨树细根形态变化与根序高度相关, N素影响杨树细根 形态的主效应较酚酸更强。因此, 根际环境中酚酸累积和氮素有效性变化会影响杨树细根的形态构建和细根对水分、养分的 吸收, 而氮素有效性是影响杨树细根生长的重要因素, 开展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是林分生产力长期维持的关键。 关键词 细根形态, 氮素有效性, 酚酸根际沉降, 杨树根序, 根土互作 引用格式: 朱婉芮, 汪其同, 刘梦玲, 王华田, 王延平, 张光灿, 李传荣 (2015). 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9, 1198–1208. doi: 10.17521/cjpe.2015.0116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henolic acid and nitrogen on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poplar (Populus × euramericana ‘Neva’) fine roots 1 1 1 1,2 1,2* 1,2 ZHU Wan-Rui , WANG Qi-Tong , LIU Meng-Ling , WANG Hua-Tian , WANG Yan-Ping , ZHANG Guang-Can , and LI Chuan-Rong1,2 1Forestry College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and 2 Taishan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