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乐门的绝代芳华
1933 年12月14日下午,有 “远东第一乐府”之称的百乐门饭店举行落成典礼,这是一座能让整个沪西都拜倒在脚下的时髦建筑,也是彼时上海乃至整个远东的 “娱乐头牌”。这座外观堂皇富丽、内部摩登精致的美国近代前卫Art Deco钢筋混凝土建筑,历经9个月的施工后才告落成,建筑占地93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550平方米。开幕那天,《申报》赞誉之声犹言在耳:玻璃灯塔,光明十里。花岗岩面,庄严富丽。大理石阶,名贵珍异。钢筋栏杆,灵巧新奇。玻璃地板,神眩目迷。弹簧地板,灵活适意。
前尘往事:“老上海最好的辰光”
可以这么说,百乐门的拔地而起与上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这一“老上海最好的辰光”不无关系。其时,上海经济已然占据整个中国的半壁江山,而近一百年的开埠史更引得西风东渐,两厢融合之下,一个消费型主导的市民社会俨然不惮于同全球任何一个大都会媲美。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跳舞早已不再是外侨的专利,热爱新鲜事物的上海人很快?s上了时代的步伐。面向市民富裕阶层和青年学生的新式舞厅像雨后春笋般地蔓延开来。在社交英文中,歌舞厅有两个专名:Ballroom与Cabaret,前者须自带女伴,属于正式高雅之地;后者则提供伴舞女郎,相对而言不免有些俗意。走高端化、贵族化的百乐门自然属于前者。当时有四家最高档的舞厅:百乐门、仙乐斯、新仙林和丽都,这其中,百乐门因其奢华最受瞩目与欢迎。
据沪上老克拉们回忆,百乐门最具魅力、为人称道的当是它的设施和装饰。底层大门前有雨棚,入门迎面有扶梯,也有电梯。二三层为舞厅及旅馆。登楼后,前为衣帽间,再进门则为舞厅,中间为舞池,长40米、宽20.7米,可容数百人同时起舞,舞池下面采用了当时上海尚属少见的弹簧地板,这种地板随着舞者跳跃而颤动,令人生出舒畅愉悦之感;楼厅的小型舞池则用了玻璃地板,是以厚为2英寸硬实的晶光玻璃铺成,下装电灯,光从下打出,令人目眩神迷,恍若进入仙境一般;楼内设空气调节系统,即便放在今天也可以凭借“绿色环保”引风气之先:在舞厅顶开凿成千小孔,外面的新鲜空气经蒸汽热管的逼压,由小孔输入舞厅。同时地板四周布吸气孔,将厅内浊气排放到室外。每10分钟循环一次,由此,场内抽烟的烟雾和跳舞生出的热气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1949年后,作为“资产阶级娱乐方式”的象征与堡垒,百乐门的命运可想而知,它曾更名为“红都大戏院”、“红都影院”,无不带有时代痕迹。1979年《保密局的枪声》公映,这部曾创下六亿人次上座率的电影中有大段情节在百乐门取景拍摄,几乎一夜之间,百乐门又在人们心中恢复了声名。 百乐门二夹层名伶包厢
开门揖客:“忠于原作,更上层楼”
“我从9岁到12岁都在上海度过。1945年,我从尘土飞扬的重庆来到上海一看,花花世界。那时我只是个孩子,也不曾进过百乐门,只是路过在门口张望,见一群舞小姐婀娜地款步踏入,那种无与伦比的翩然风姿,真是踏遍全世界都再也找不到,怕是只有在大上海,这方百年来浸润于中西文化的灵气之地,才能融合、培育出这样精致的美人。”在谈及自己的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创作灵感时,作家白先勇回忆道――在1979年《当代》杂志的创刊号中,《永远的尹雪艳》是内地改革开放后刊登的第一篇台湾小说。
然而这并不是白先勇唯一一次触及个人记忆中的百乐门。在稍后另一部声名更大,流传更广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他借笔下主人公台北夜巴黎舞厅舞女大班金兆丽之口,幽幽地道出对老上海摩登繁华的艳羡之情,“左一个夜巴黎,右一个夜巴黎,说起来不好听,百乐门里那间厕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其实,在一代文人雅士对老上海的回忆里,百乐门从来都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没错,在我眼中百乐门从来不单是一栋建筑,之所以后来沉淀为时代的印记和历史的符号,除却富丽堂皇的装修风格,更重要的是这里见证过一个个时代名人和上演的一幕幕传奇故事。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这么多名人掌故,我甚至担心它很可能熬不过岁月的洗礼。”今年4月22日,重装后的百乐门开门揖客,上海百乐门文化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鸿河先生回忆过往,好不感慨。 百乐门二楼演艺大厅
2013年接手百乐门修复重开工程之初,郑鸿河便定下了“忠于原作,更上层楼”的修缮原则,“在此之下,设计是百乐门的灵魂,我们遵从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一是尊重当时的Art Deco艺术风格,为‘面’;二是以三四十年代上海意象为‘线’;三是以时代典故名人故事为‘点’。通过点线面结合,确保重获新生的百乐门能够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举例说,此次百乐门外立面的修缮,便是历次修缮最为完整的一次,“它还原了当年塔顶的原样及内透光的模式,层次分明柔和的外夜景灯,显得更加的高贵。”
而推开一楼大门,Art Deco艺术风格便扑面而来,其装饰具有象征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