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课件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教材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人教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的。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2.等差数列的基本元表示 ;3.倒序相加求和。不仅得出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它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能力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问题呈现、探索与发现、知识应用三个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既是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序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用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法分析 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再发现的教育。因此,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问题呈现 2、探究发现 3、公式应用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1、问题呈现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2、探究发现 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 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问题。 1+2+3 +…+99+100 =(1+100) +(2+99)+ …+(50+51) =101 ×50 = 5050 2、探究发现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这是求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办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偶个项的情况求和。 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2、探究发现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借助几何图形之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2、探究发现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1 2 3 21 21 20 19 1 获得算法: 2、探究发现 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序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 2、探究发现 问题3: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2、探究发现 问题3: 3、公式应用--- 7500 8000 8500 9000 9500 10000 10500 例1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单位:m)是: 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 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末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选用公式 3、公式应用--- 变用公式 例2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的和为54? 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各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