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江苏的教育文化积淀
第一节 江苏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征 江苏古代的官学、学塾、书院并驾齐驱,造就了江苏地区完善的封建教育体系。 东晋在南京始建太学,由国子祭酒主持,以经师、博士、助教为主要教学人员。 宋文帝在南京建立了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和玄学馆,这种分专业招生的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 周光嗣编撰的《千字文》被公认为世界教育史上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 中国历代由私人开设的各类学校称为“私学”。 1、散馆,由一名热心办学而又德高望重的当地人首倡,其他群众响应集资兴办书塾。 2、族塾,由一姓家族利用本氏祠堂或本族富户空屋,共同出资聘请教师所办书塾,所收一般都是本族子弟。 3、家塾,也称家馆,是富有之家独自出资延师所设的书塾,主要用来教育自家的子女,有时也兼顾近亲子女的教育。 4、门馆,又称私馆,是由塾师自备房子,或在自己家中设馆办学,招收学生。 书院,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最早创办的茅山书院,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 元代重要的书院有:江宁的南轩书院、江东书院、昭文书院,苏州的鹤山书院、浦里书院、文正书院,常熟的文学书院,昆山的玉峰书院,江阴的澄江书院等。 东林书院讲学,既继承王阳明学派的讲会方式,又具有开明的思想见解。 美国教会在苏州中西、博学两书院的基础上建立东吴大学,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建的最早的大学之一。 1902年,清廷批准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后易名两江师范学堂,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 南通张謇兄弟集资创建了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第二节 尊崇教育的社会风气 一、江苏文化家族的兴起 北宋吴县范氏家族,代表范仲淹 明代,沈家为吴中典型的文化世家,沈周 其祖父、父亲、弟弟、长子、弟子文徵明一家 文化家族的兴盛,体现了江南地域教育的兴盛 二、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开始:隋炀帝大业二年 设进士科 意义:寒士有机会施展抱负 明代,形成了院士(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贡士参加殿试(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代,全国共取进士22980人,其中江苏籍进士有2721人,占总数的11.84%。 清代,全国共取进士26391 人,其中江苏籍进士2923人,占总数的11.1%。 清政府在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是当时江苏的第一所新学。 科举的意义:对发展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 三、江苏近代以来学校教育及学习的沿革 1、近代教育 近代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兴办新学 2、现当代教育 壬子葵卯学制(资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五四运动) 抗战时期、抗战胜利以后 解放后国民教育(注重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1977高校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