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同安,吃吃看
[云洋面线]
闽南人有吃面线的食俗,而厦门地区以同安云洋村的手工面线为佳。制面是一门靠天吃饭的传统工艺,从和面、拉面到摺面、打包,需要经过10道传统工序。制作精良、烹制得宜的云洋面线,是同安人的味蕾记忆,它常常出现在待客、坐月子、宴席等场合,同安农家的神龛上、饭桌上,也都有手工面线。
谷雨前后,正值南方的雨季,同安云洋村的面线作坊略显清冷,雨水打得几家作坊都闭了门,杨明白和妻子也在家泡了一天的茶。第二天清早,虽说天气预报有雨,但五点左右,他估摸了天气,还是起床和面,为一天的面线活做准备了。
面线在一些地方又称为面干、太平面、长寿面。云洋手工面线,就是地道的厦门面线。闽南多地有食线面的习惯,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与宵夜的食物中都有线面,汤面的基础上加各种辅料,是人们喜爱的日常食物。面线寓意颇多,在本地,大年初一是“正新”,早餐要吃面线,祈求全家美满幸福;送行、待客之时,吃上一碗面线,希望洗尘压惊去晦气;孕妇临近产期,娘家要送红鸡蛋和面线,坐月子吃鸡汤面线调养身体;华侨归来,也要送上一份猪脚面线(脱草鞋);办酒席时,也有头道菜用面线,取“福寿绵长、长命百岁”之意。在祭祀、婚嫁、生育等传统中都有食面线的习惯,因此,面线是同安人独特的食俗之一。
制面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传统手艺。为了制作出口感好、耐储存的面线,制面师傅首先要考虑的是气候因素,日照和空气的湿度决定了面的口感,因此选择开工的时间很重要。天气好的时候,每天凌晨4点左右,杨明白就要起床开始和面。和面是一项体力活,往大桶里倒入面粉,兑入调好的盐水。盐的加入是为了增加面的延展性,不然在拉扯过程当中很容易折,时间也要拿捏得刚刚好,太短的话会和不匀,太长面会变老变硬。和好面接着要进行抽面,在反复搓揉中将面团由手腕粗抽拉到小拇指粗细的面条。而后,将这些面条盘成蚊香形状的“面饼”。
天气好的时候,在去往云洋村的路上,常常能够撞见面线的生产现场。揉面、抽面之后,就是需要技巧和配合的甩面、拉面环节。云洋村家庭作坊式的面线生产,多是夫妻档。杨明白把面头拉出,像绳索打结一样系在铁架的竹竿上,左右交替甩八字,粗的面条飞快地从簸箕“跳”出来,拉伸然后变细,跃过师傅的肩膀,披在两根细竹竿上。接下来的拉面环节,则需要夫妻二人的配合。他从面池架出一组面条,妻子拉住另一端的竹竿,两人反方向用力拉伸,将面条拉至约莫两米长,放进粉堆里抖动几下防粘。反复地延拉三次,通过“头枝”、“二枝”、“细枝”,面线被拉成四根竹竿一组、总长近二十米的细面线。
延拉后,面线变得柔韧而富有弹性,不容易扯断。拉、扯、抖、举、挂,两个人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动作,看上去枯燥无奇,实则夫妻俩有着自己的制面节奏。大的力气活,包括和面、拉面等都由杨明白承担,而细节的东西则常常由妻子把控着,晾面的时候,妻子一直记挂着面线,隔上几分钟,就要跑出去摸一摸面线的干湿度,先挂上去的面线在自然的晾晒之下,一个小时左右,就要收进来,进行最后的摺面工序。
摺面根据需要处理,挑出粗细,分别摺起成卷。细一点的面线是要送到岛内去的,粗一点的则销往临近的安溪。晾至半干的面线折好盘放进竹匾,看天气情况就可以晒面了。手工制作出的面线特别有弹性和韧性,一捆晒干的面线抛到地上,也不会折断,深受本地人的喜爱。有同安人在微信上吆喝一声:今天要去云洋,有要手工面线的说一声?这朋友圈临时“代购”信息一发出,一两个小时内便收获百来斤的订购信息。面线还在外面晾晒着,不时有本地村民骑着电车路过,吆喝着向杨师傅预订面线。
杨明白和妻子丝毫不受我们这些旁观者的影响,依然一刻不停歇地忙活着,在制面间和晒面场之间穿梭,撸起的袖子展现出他们结实的手臂,在这倾泻而下、随风起舞的面线阵仗中,继续着他们的一天。
[同安封肉]
说到同安的年节食物,一定少不了封肉。用传统古法制作封肉,耗时且隆重,同安人只有在人神共飨的封建日、春节、建新房与喜宴之时,才能大块朵颐。如今,同安封肉几经改良,成为时下餐桌上的亲切菜肴,也走出国门,成为台胞和华侨寄寓故土之思的食物符号。
说到同安的年节食物,一定少不了封肉。在没尝过同安封肉之前,只认为它和寻常的红烧肉没什么两样。罗山襟海之地的压桌肉菜,实则要豪实得多。软颤颤的封肉被端上了桌,颇有兴致地将一根筷子插在封肉上,筷子悠悠倒下,肉也被划开了。未细嚼,连皮带肉已溜到喉间,是真嫩。就着色泽鲜亮、香味扑鼻的封肉,两碗饭下肚,胃里和心里都是满足感。
封肉是一桌地道同安筵席菜的灵魂。旧时,只有在重要的节日里同安人才能吃到这道传统的美味。人神共飨的封建日、春节、建新房与喜宴,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佳味,芳香四溢,荟萃于大日子里的餐桌上。头道常常是冷盘,接下来是海鲜和炖蛋燕,约莫第三四道就?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