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故事自汉至五代时期的嬗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陵故事自汉至五代时期的嬗变   【摘要】李陵故事作为一个自汉代起就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它有着很大的特殊性。自古以来,降将都是遭人唾骂的反面人物,但是李陵形象自从诞生之日起,甚至是史书里,都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宋代以后的戏曲里还添加了“撞碑”与“封侯”等情节,为李陵追加了一个完美一些的结局。本文着眼于五代之前李陵故事的嬗变,力求为整个嬗变过程补上一段清晰的链条。通过对《史记》、《汉书》、《李陵变文》和《苏武李陵执别词》的详细对比,发现民间的李陵故事直接继承于《汉书》中的“李陵传”及“苏武传”,而《李陵变文》也是民间李陵故事的最早版本。   【关键词】《史记》;《汉书》;李陵;变文   唐代以前(包括唐代)有关李陵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汉书》和敦煌变文。《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后面记载李陵仅三百四十余字,只叙述了事件的大概,较为简略;《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后附李陵传和苏武传有关记载共三千七百余字,十分详尽。本文通过对《史记》、《汉书》、《李陵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中相关部分的逐一对比,大致梳理出了李陵故事自汉至五代的嬗变情况,并尝试探析影响其流变的社会及人文因素。   一、“李陵故事”嬗变情况   通过把《史记》、《汉书》、《李陵变文》和《苏武李陵执别词》中相关部分的对比,四个文本的主要差异如下: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李陵变文》故事直接来源于《汉书》,不但情节大同小异,甚至有些文字都完全相同,这说明《汉书?李陵传》与《李陵变文》是李陵故事嬗变链条上两个紧紧相连的环节,《李陵变文》直接继承了《汉书?李陵传》。   二、故事化的艺术手法   李陵故事在民间的传播过程中,会经过艺人们故事化的改造,以增加听众。如在剑斩军中女子一节,《李陵变文》增加了“有三条黑气,向上冲天”,“其鼓不打,自鸣吼唤”等情节,营造出神秘的氛围;在单于纵火一节,《汉书》只用一句“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而变文中则增加了单于、李陵及手下的语言描写,以及后面一大段韵文描写,突出了当时情势的危急,更衬托了主人公的智慧;在李陵投降一节,《史记》只用“陵食乏而救兵不到”一句概括,《汉书》中则详细叙述了管敢叛逃一节,这一节是李陵故事的转折点,在变文中把“校尉――管敢――李陵”这一间接矛盾转为“校尉――李陵”的直接矛盾,使故事情节更为紧凑;在汉武帝诛杀李陵家人一节,《史记》中把原因归结为武帝听说“单于以其女妻陵而贵之”,而《汉书》、变文中都归因为武帝听信了公孙敖的谗言,李陵的遭遇更加曲折可叹。   三、模式化的平面书写   在故事化的改造过程中,一方面李陵故事得到了丰满,但是另一方面,变文中的一些描写开始陷入模式化,李陵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流于扁平。《汉书》最后苏李送别之际李陵对苏武说“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一别长绝”,而在《李陵?K武执别词》最后李陵则请求苏武能够为他“到武帝殿前”为其披诉,“倘逢人信,时附一音;若遇来鸿,芳菲一行”,期待与苏武日后保持联系,这仿佛是更符合李陵的身份与性格,实则不然。李陵为汉家天子所负,他的悲惨遭遇,他的不得不降与有家难归实际上很大部分都是由汉武帝造成:初时诈降,意欲“先降后出,斩虏朝天”,而后家人却遭屠戮,一位追求忠孝的将士反被“忠孝”开了一个玩笑,这个悲剧导致了李陵的“决绝”,而变文末尾的修改则大大违背了常理,使一个饱满的悲剧英雄形象沦为了一个忠义的符号,这也是变文的一个小小的瑕疵。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 潘重规编著《敦煌变文集新书》,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版   [4]俞陶来《初探》,《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   [5]钟书林《敦煌李陵变文的考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何寄澎《李陵书写的深层意涵》,《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3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