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断病手迹(八十)鉴定菊花霜霉病.docVIP

李明远断病手迹(八十)鉴定菊花霜霉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明远断病手迹(八十)鉴定菊花霜霉病   多年来,我们一直有一项任务,就是收集、鉴定菊花的各种病害。从文献中得知菊花病害中,菊花霜霉病是个重要的病害,但是在北京却一直没能见到。   2016年10月我们有机会参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分会在湖北荆门召开的“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喜出望外地从会议资料中看到了1篇关于菊花霜霉病的文章[1]。我与该文的作者李先生前年见过面,曾一起探讨过如何拍摄菊花。我想何不找他了解些情况,如若必要,还可以通过他到发病现场看看,拍些菊花霜霉病的症状照片,采些病样,观察一下病原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会上没能看到他本人,原来李先生并没有来参加这次会议。   随后我们设法与他取得联系,并把想请他帮忙采集菊花霜霉病标本的想法告诉了他。他虽然答应了下来,但是他说菊花霜霉病在武汉并不常见,自从文章提到的那次后,到目前为止菊花霜霉病一直没有再出现。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事情出现了转机,4月下旬黄博士在微信里给我发了几张照片,问我们应该如何防治。我们看了图片后喜出望外,觉得这些图片有点像是我们正找的菊花霜霉病。   我们一边将图片下载到电脑中,一边问黄博士这些图片是从哪里发来的,能不能请他们给我们寄点病害的标本。有了标本,就可看到病原菌,既可以完成工作,又可以按我们标准获取需要的资料。为了补偿他们为采集标本和寄送付出的劳动,我们答应免费给他们鉴定此病。对方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第2天我们就收到了封纸盒里的菊花植株的新鲜病株。从快递的包装上知道这些病株是来自河北省晋州市彦固菊花种植基地,离北京并不算远。   打开包装,见到里面有   2??塑料袋,装了2种带根发病的菊花植株。为了避免互相挤压,还使用透明胶纸分别固定在盒上。由于菊花新鲜、比较好活,我们立即将他们栽在盆中,还真的活了下来(图2)。   寄来的病株约有40 cm,除了下部有1~2个好叶外,下半株的叶片基本枯死,枯叶向上皱缩卷曲。在枯叶的背面,一般都附着有1层白霉(图3)。上部的几个叶片基本完好,但在临近枯叶的交界处,有些叶片虽没有霉状物,但有水浸状界限不清的斑块,像是已发病但还没有长出繁殖体(图4)。我们先将病株、病叶拍摄了下来,便开始鉴定病原菌。   由于霉层较干,我们先将霜霉病叶上的霉层用刀片刮下,加在载玻片的乳酚油滴中,加热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发现果然是一种霜霉病菌。   我们立即通过电话将初步的结果告诉了彦固菊花种植基地,同时也向他们大致了解了菊花的发病及目前的防治情况。从电话里我们知道他们寄来的菊花病株的品种是‘丰香’与‘白香梨’。苗子是3月中旬扦插,4月中旬开始发病。此前他们使用百菌清防治过1次。听后我们告诉他们用百菌清对菊花霜霉病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先用着。还有一些更有效的农药,等鉴定报告出来了后,再详细地告知。   接着我们便对菊花霜霉做了进一步的观察与鉴定。同时获取了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照片(图5~6)。   关于病原菌的具体记述如下:孢囊梗单生或丛生,主梗为全长的43.7%~57.88%,冠部叉状分枝4~6回,顶端二叉分枝,一般锐角,大小为(337.10~473.54)μm×(8.13~14.37)μm,末级枝梗长9.92~16.95 μm,主梗末端稍膨大。孢子囊近圆至椭圆形,淡褐色(图5),大小为(18.31~26.32)μm×(16.27~22.34) μm(表1)。我还使用乳酚油对干缩的病叶做了透明处理,试图观察卵孢子的形态,但处理后未能找见卵孢子。   接着我们又查阅了一些文献[2]。结果证明河北省晋州市寄来的病样,就是菊花霜霉病。该病的病原菌属于真菌,鞭毛菌亚门,霜霉目,霜霉属,称:丹麦霜霉菌,学名:Peronospora danica Gaüm。   同时从文献上还知道菊花霜霉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留种母株上越冬,分株繁殖产生带病的幼苗,以后形成孢子囊引起新的侵染。低温(15~22℃左右)、高湿环境利于病害的发生。春、秋季节多雨或虽无雨但日夜温差大、雾露重亦易引发该病害,此前该病害分布于江苏、安徽等省。由于我们见到的病株下部有无病的的叶片,是否是直接来自母株,尚不能肯定。   根据鉴定的结果我们给彦固菊花种植基地发去了1份鉴定结果,我们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1)如果发生的面积不大,可将病叶打掉,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防治用药方法为,初始时尽可能使用较好的农药:如52.5%抑块净(唑菌酮)800~1000倍液;或50%安克(烯酰马啉)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剂)800倍液防治2次,以后再使用72%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金雷多米尔(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防效较一般的农药继续防治2次。   在无病时或发生的初期,可用75%百菌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