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德清出土原始瓷桶形卣和镂空长颈瓶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docVIP

论浙江德清出土原始瓷桶形卣和镂空长颈瓶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浙江德清出土原始瓷桶形卣和镂空长颈瓶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   桶形卣和镂空长颈瓶这两种原始瓷器物,分别在德清县武康的西周晚至春秋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和战国的亭子桥原始瓷窑址出土,且资料丰富,说明这两种器形在当时是属于主要的制品之一。考古资料显示,前一类桶形卣,虽然随着时代的推移,器物的造型与纹饰也有所变化,但这类器形在西周晚至整个春秋时期是始终存在的,因此延续时间比较长。进入战国以后,桶形卣器形消失。在战国亭子桥窑址中虽然增加了许多仿北方青铜器器形元素,但是镂空长颈瓶的出现,是这一地区战国时期最具特色的新器形之一。桶形卣和镂空长颈瓶的出现,在这一地区空前绝后,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两种不同时代的器形,不仅造型独特、器形优美、写实性强,而且在我国同时代中没有参照物器形可以对应,北方青铜器器形中也没有类似的器物造型,史料记载也显缺乏。笔者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两种器物的造型,同时结合本地区人文历史及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认为这些器形的出现,在创意上是有时代背景的,而且在造型上应当有参照母题,或者说是一种地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   原始瓷或原始青瓷,是古陶瓷界对瓷器初创阶段在技术和制品均未成熟情况下的一种俗称。夏商之际的早期原始瓷器,是瓷器初始阶段的制品,亦称原始青瓷。根据浙江省北部,以目前的德清地区为主要分布区的浙北东苕溪流域发现的原始瓷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制品,施釉技术尚未成熟,常表现为非有意施加的包含釉。研究表明,形成包含釉的主要原因,是柴窑炉在烧制制品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柴火通过燃烧,在窑炉内连续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烟雾及散落物而形成的,因此也可称为“暴汗釉”和“落灰釉”。观察“暴汗釉”的形态,往往只会散落在器物的仰面(正上面),因此是比较容易区分的。这一时期产品的胎土也非完全真正的高岭土,大件制品的成型技术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发展至西周和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早中期(以位于德清县武康的火烧山窑址为例)。虽然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包括胎釉技术等,还存在不够稳定的现象,但是总体上还是比前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器形增多,釉色也增加了。因此,春秋早中期是这一地区原始瓷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期和高潮期。经过了春秋晚期的低迷,战国时期的窑业又迎来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制品的胎釉技术、制瓷工艺等均比前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显示出烧成温度高、胎的吸水率明显降低、釉色好、玻光感强、器形丰富等特点[1]。   二   根据火烧山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桶形卣的器形总体呈长方形,基本特征为:折侈口尖唇(有些近似子母口状),折沿或卷沿,折肩,肩部饰一对绳纹U形耳,弧腹下斜收,平底,如火烧山窑址出土的器物(见图1、图2)。1976年3月初,在德清县东部地区新市镇东北约四公里的“皇坟堆”发现了一批早期墓葬殉葬品,出土了筒形器、罐、尊、卣、鼎、碟等原始瓷器共二十七件。据资料介绍,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大多数器形较大,制作比较规整,胎土未经充分淘洗,部分器物尚能见到一些砂粒,胎色灰黄,胎壁稍厚处烧结程度不大好。有的器物局部胎壁有气孔、气泡,致使器壁厚薄不均。大件筒形器可以明显看出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的痕迹。器表大多饰有云纹、变体云纹、水波纹间横F纹,也有戳印圆圈纹的。另外还有用绞索状饰环形假器耳及S形、羊角形附加堆纹作装饰等[2],如皇坟堆出土的器物(见图3~图7)。这些出土的原始瓷桶形卣表面纹饰比较丰富,而且变化多端。这些器物的装饰纹样在火烧山窑址中基本能够找到,时代上属于这一窑址的早期阶段,即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3]。   综观这一地区比火烧山窑址早的前期,也就是商至西周时期的窑址和墓葬考古发掘资料,没有发现类似的器形。桶形卣这种器形是在火烧山窑址的早期开始出现的,也就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4]。那么为何在这一时期会突然出现这种器形呢?笔者通过以下资料进行分析。浙北地区是著名的稻作和蚕桑传统地区,早在7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开始了稻谷种植,著名的湖州邱城遗址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这一带种桑养蚕业已空前繁荣,是我国蚕丝和麻纺织品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足以证明这一点。古老的地方传统农业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元素,如稻作文化和蚕丝、麻织手工艺技术等,必然会影响和渗透到本地区的其他行业,如竹编技术、古陶瓷工艺等。   传统农具和器具,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经验积累创造出来的,箩与?^是这一地区其中最为主要的用具之一。它们是取当地的植物毛竹,用手工篾编技术编织加工起来的农业用具。箩是在稻作生产中用于装稻谷挑稻谷和米的筐,?^是在蚕桑养殖业中用于采摘桑叶和装盛桑叶的必备器具。这两种农具至今的功用也没有?l生变化。如果将它们的功用细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