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教学设计
《n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
教 学 设 计
课 程: 《数学》
课型/课时: 新授课 / 2课时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10汽修(2)班
使用教材: 高教版中职课改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
授课教师: 李昌平
教师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
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n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根式的概念和性质,能进行根式的运算;
2、能理解分数指数幂是根式的另一种形式,能将分数指数与根式进行互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由平方根、立方根,采用类比的方法拓展到n次方根,并通过n次方根的性质导出分数指数幂;
2、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评,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指数幂概念和性质;
难点:偶次方根和负分数指数幂的性质。
六、 教学对象:2010汽修(2)班学生
七、 教学对象分析:本班全是男生,人数众多,起点低、厌学现象严重,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数生畏”,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对枯燥的讲授方式容易厌倦,课时少,遗忘率高。
八、 教材分析
N次根式是初中平方根与立方根概念的扩展与延伸,同时也是学习分数指数幂的基础。教材通过二次方根、三次方根类比扩充到n次方根,然后通过根式的性质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引入了分数指数幂。
本节内容是“实数指数幂及运算法则”的基础和前提,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将指数从整数指数幂推广到实数指数幂,为指数函数的研究作好准备.
教学策略及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十、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复
习
引
入 初中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⑴ = 9,则3是9的平方根;= 9,则-3是9的平方根。即9的平方根有两个,分别是
⑵ =-64,则-4是-64的立方根;=64,则4是64的立方根。
如果,那么称为的平方根.
如果,那么称为的立方根.
问:如果,那么x是什么呢? 通过复习方根,导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利用之前学习形成的思维习惯,直接产生对新知识概念的形成。 新
知
形
成
、
举
例
应
用 根式
1、定义:若 则x叫做a的n次方根式
叫做根式,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第二组:
1、a的3次方根表示为_______;
2、16的4次方根表示为_______,即16的4次方根有___个,分别是______;
第三组:
1、8的3次方根表示为_____;
2、-16的5次方根表示为______;
第四组:
a(a>0)的4次方根表示为_____;、
64的2次方根有____个,一个是____,一个是____。
注意:
当n为奇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负数。这时,a的n次实数方根只有一个,记为
当n为偶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有两个,记为
0的n次方根是0
例2:
② (精确到0.0001)
解:①0.7090 ②0.8409
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归纳的能力。
小组合作完成,增强参与意识,使个体融入群体,又加深了对n次方根的理解
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 复
习
引
入
、新知形成 由根式的性质观察下面变形;
① ,
②
③
二、分数指数幂
1、一般地,我们规定:
类似都叫做分数指数幂
注:0的正分数指数幂为0,0 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通过对根式的转换变形,引导形成概念 新知应用 练习1 用根式形式表示下列各式(小组合作完成)
① ②
③ ④
解:①= ②=
③= ④=
练习2 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各式(小组合作完成):
① ②
③ ④
解:①= ②=
③= ④=
练习3 计算下列各式(个人抢答):
解:
小组间合作完成,加深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换
进一步提高分数指数幂性质的运用能力
小
结 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