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1 代谢生态理论中群体密度调控指数(自疏指数)的实验测定.pptVIP

试验1 代谢生态理论中群体密度调控指数(自疏指数)的实验测定.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验1 代谢生态理论中群体密度调控指数(自疏指数)的实验测定

试验1 代谢生态理论中群体密度调控指数(自疏指数)的实验测定 一 目的:学会如何测定和计算密度调控指数。 二原理: 代谢指数: B=kMβ 自疏: 随着个体的增长,当相对密度过高时,群体内部分个体的自动(非人为)死亡现象。 自疏法则: 日本学者Sara (1953), Yoda(1963): W=Cdα 两边取对数得:lgW=lgC+?lgd 英国生态学者J.L.Harper(1981)等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为一个恒值等于-3/2。因此, W=Cd-3/2 被称a为-3/2自疏法则。 目的与原理 Self-thinning in plant populations Y=kd-1/2 Yoda 1963, -3/2 self-thinning rule. W=kd-3/2 Fig 4 Self-thinning in plant population (Westoby 1984) Many additional examples provided by white and harper (1970) to support the self-thinning rule. Brown et al. 2004.,Ecology: 代谢生态理论 Scaling law Enquist et al. 1998, nature, 395, 163 我们的结果:α随自然湿润度梯度变化 α随湿润度变化的证据 Deng JM, Wang GX*, E. Morris C., Wei XP, Li DX, Chen BM, Zhao CM, Liu J and WangY.2006. Plant mass-density relationship along a moisture gradient in?north-west?China. J. of Ecology, 84: 953-958 英国生态学会 Harper Prize 三 实验材料:自然或达到基本稳定的植物群落 1 分别选取草本、和木本样方; 2 大乔木样方:样方面积10m×10m, 测定样方内高度超过1.3米的植物的数量,每个植株的胸经(DBH, 根据距地面1.3米高处的树干周长换算)。对于DBH10厘米的树木,参照Brown et al. (1995) 提出并被广泛使用的下列公式计算: B = 0.0326 * (DBH)2 * H (3) 对于 (2.5 cm dbh 10 cm)的幼树,则使用honzák et al. (1996)的公式计算: B = exp[-3.068 + 0.957 ln (D2 * H)] (4) 对于dbh 2.5 cm 的小苗,则直接取样标定平均个体生物量。 3 小苗圃样方:样方面积5m×5m或2m×2m,测量密度,每株植物的距地面0.3米高处树干的周长; 4 草本样方:选择多年的撂荒地,取2m×2m或1m×1m样方,从地面收割取样,计量个体数目(N),烘干后称总生物量(W),按计算平均个体生物量,N/面积计算密度。 树高的测量 应用相似三角型的等比原理测量树高: H3 H2 H1 x1 x2 序号 胸径 DBH(cm) 高度 h(m) 生物量 W(kg) 合计N Wt 个体平均生物量 数据纪录与计算 1 样方内个体生物量 样地地址: 样方号: 日期: 样方长: 宽: 面积: 数据纪录与计算 2 各样方密度与个体生物量的关系 样方号 密度 d 个体平均生物量 W lgd lgw 1 2 3 4 个体平均生物量 样地地址: 日期: 五 结果分析: 将各样方的密度(d)和平均个体生物量(w)数据输入Exel表,分别取常用对数后,以lg(d)为横坐标,lg()为纵坐标作图,并且取直线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