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及防治.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年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及防治

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及其防治 摘 要 对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冻害的类型进行分析,找到出现路基路面冻害的原因,用科学的原理推断出冻害的防治方法,并与实际相结合,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防治方法,为多年冻土区道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论述了多年冻土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介绍了多年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及其防治对策,对冻土地区道路建设具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冻土;路病害;防治在冻土地区修筑公路,由于冻土土质、温度、水及荷载之作用引起应力场之变化和重新分布,从而导致所修筑之路基、路面冻胀、翻浆、融沉;桥涵冻胀隆起和融化下沉、墙身开裂甚至错位等病害。如何避免冻土地区公路发生病害,一直是高寒冻土区筑路科技工作者探索和研究之课题。0℃以下含有冰晶的土壤和岩石。通常按土处于冻结状态的持续时间来划分冻土。由地面向下,每年冬季冻结到一定深度,冻土状态的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几昼夜者为短期冻土。当夏季来临时这一冻结深度又全部融化的土层叫做季节性冻土。如果该土层冬季冻结后,在二、三年的夏季内,才能完全融化的叫做隔年冻土;当土层的冻结状态持续在二年或三年以上,夏季内也不能完全融化的称为多年冻土。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纬46。以北的大兴安岭,或海拔4500m 以上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区,总面积接近2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土的21.5%。 冻土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天然多相地层,含有矿物颗粒,固、液态水以及气体等。由于冻土独特的工程性质,在冻土地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这些不良的工程地质问题一方面会使已有的道路产生各种病害而影响公路建筑物正常的使用,同时也会导致公路养护维修费用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也严重制约冻土地区公路的建设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多年冻土区防治路基路面冻害进行研究和探讨,为今后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1.2 国内外关于冻土冻胀问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冻土的研究是在寒区经济发展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在冻土区的工程建设,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冻土的问题,需要科学工作者研究土的冻结和融化规律、冻土的发育和分布规律以及在人为影响下冻土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治理方案,有效的防止和控制冻害,于是产生了冻土学,冻土学在其形成初期(20世纪30年代),就分为普通冻土学和工程冻土学两个分支。普通冻土学研究冻土带的形成、发展历史和分布规律,冻土层的成分、性质、组构,冷生过程和现象,以及冻土带的温度动态和厚度等;工程冻土学研究在人类经济活动下冻土的行为、性质及其控制,工程冻土学以普通冻土学为基础。 随着冻土地区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各类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冻土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冻胀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土的冻胀问题对道路的破坏作用。为了减小冰冻破坏,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改善道路的使用性能,不少我们道路工作者一直在进行着对冰冻作用的本质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冻土的冻胀问题,在1885年俄国工程师斯图金伯格提出了冻土水分迁移假说,将毛细管的作用导致水分迁移,与土体冻胀相联系,人们才认识到水份迁移是导致土体冻胀的主要根源。1916年美国人泰伯提出水分迁移是由结晶力作用下移动的,而在土中有被水填充的不同直径的孔隙存在时,则大孔隙中先形成冰晶体,而小孔隙中小冰晶体还没冻结(冰晶体直径越小,融解温度越低),在结晶力作用下,从没有结冰的小孔隙吸取水分,使大孔隙冰晶体不断地增大,冻胀产生。但是,真正和工程联系起来去研究,还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前苏联在远东多年冻土地区修建第一条铁路开始的。随着在冻土地区修筑公路,铁路等工程,暴露出许多冻害问题,前苏联及美欧学者开始对冻融现象、机理进行许多科学试验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前苏联在该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贝斯考,通过观察冰的形成过程,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土的分散性和毛细管作用紧密相关,而在水分迁移过程中,土的分散性是通过毛细管作用表现出来的,提出了将毛细管水上升高度作为冻胀性评价的指标,与地下水、土粒的性质综合起来评价土的冻胀。 1958年另一位美国科学家居密克斯在对冻土中水分迁移机理的论述中,认为按照土的孔隙率,冻结时土中水分迁移借助于薄膜机构、毛细管机构、蒸汽机构同时进行作用。而最有效的途径是由毛细管—薄膜机构,来为冻土带中生长起来的冰晶提供水分补给。1961年,Everett首先根据毛细理论分别对冻胀和冻胀力进行定量解释和估计,毛细理论被称为第一冻胀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曾一度被广为接受并且很快发展。然而,毛细理论却不能解释不连续冰透镜是如何形成的,并且,该理论低估了细颗粒土中的冻胀压力。认识到毛细理论的不足,1972年,Miller提出:在冻结锋面和最暖冰透镜底面存在一个低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