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 第七章.ppt

  1. 1、本文档共2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品微生物学 第七章

第七章 食品的保藏 引起食品污染和腐败变质的因素: 物 理 化 学 生 物 腐败:微生物作用于蛋白质引起的食品变质 发酵:微生物作用于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食品 变质 酸败:微生物作用于脂类引起的食品变质 主要内容: 食品保藏的化学方法 辐射保藏食品 低温保藏食品 高温保藏食品 第1节 食品保藏的化学方法 食品添加剂: 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 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 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 质。 食品防腐剂: 在食品添加剂中有一些是为 了改善食品保藏性防止食品腐败 变质的物质。 一、苯甲酸及钠盐和对羟基苯甲酸酯 1. 苯甲酸(Benzoic Acid): 白色鳞片或针状结晶 稳定化合物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2.苯甲酸钠: FDA 第一种防腐剂 白色颗粒或结晶状粉末 抗菌机理: 未解离态的苯甲酸(盐)非选择地 干扰细胞中酶的功能及破坏细胞膜的 活力,影响氨基酸的运输,生长受阻。 抗菌活性与基质pH密切相关: pH低,抑菌效果强。 pH中性时,抗菌无效 抑菌适宜 pH2.5~4.0 苯甲酸盐的pK 4.20、 pH4.0时 60%处于未解离状态; pH6.0时 1.5%处于未解离状态。 主要作用: 抑制霉菌、酵母菌生长 3. 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酯) 防腐剂 pK 大 抗菌活性对pH敏感性低 10~100mg/kg 抑制 G+ G- 4.苯甲酸的毒性 9~15h 苯甲酸+甘氨酸 马尿酸 葡萄糖醛酸 肝脏 体内不积蓄 安全防腐剂 二、山梨酸(Sorbic Acid) 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 对光、热稳定 空气长期放置易被氧化着色 钙盐、钠盐、钾盐 酸性防腐剂 真菌抑制剂 pH 防腐效果 pH6.0 山梨酸盐作用的微生物: 霉菌、酵母菌 S.aureus Salmonella 肠细菌 假单胞菌 副溶血弧菌 乳酸菌 X 抑制机理: 同苯甲酸 山梨酸与微生物酶系中的巯基结合,破坏酶系的作用(脱氢酶系) 三、丙酸盐 霉菌抑制剂 范围: 面包、蛋糕、奶酪… 丙酸盐、山梨酸盐、苯甲酸盐 亲脂酸 机理一致:未解离分子具抗菌活性 抗性: 山梨酸盐苯甲酸盐丙酸盐 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亚硝酸钠(Sodium Nitrite): NaNO2 硝酸钠(Sodium Nitrate) : NaNO3 发色剂: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 化学物质与食品中的某些成分作用而 使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 硝石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发色助剂: 在使用发色剂的 同时,常常 加入一些能促进发色的物质。 Vc 抗坏血酸钠 烟酰胺 (一)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的作用 保持肉的红色 利于风味形成 抑制一些腐败产毒菌菌 1、着色机制: NO3- NO2- NO (电子受体) Mb +NO MbNO(鲜亮红色) 2NO + O2 = 2NO2 2NO2 + H2O HNO3 + HNO2 NO2 Vc NO 2、亚硝酸盐抑制的微生物: 梭状芽孢杆菌 (肉毒~、产气荚膜~) 高浓度 S.aureus 酸性范围 pH 抗菌 亚硝酸盐 乳酸菌 肠道细菌(沙门氏菌) X 抑制机理: 亚硝酸盐干扰破坏铁氧还原蛋白等一些铁-硫酶系,阻止丙酮酸降解,不产生ATP,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乳酸菌缺少铁氧还原蛋白 Perigo因子: 当亚硝酸盐在特定的实验介质中加热时,可形成一种抗肉毒因子或抑制剂,使抑菌效果比加热前提高约10倍。这种抗肉毒因子称Perigo因子。 罐藏肉 3、使用范围: 肉类罐头、肉类制品 4、最大使用量: NaNO3 0.5g/kg NaNO2 0.15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